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高2019届高一上期入学测试题化学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干冰用于舞台制作云海美景B.小苏打用于做馒头时的发酵剂C.还原铁粉用于月饼盒内的除氧剂D.生石灰用于某些食品袋内的干燥剂【答案】A【解析】A、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吸收热量;故A正确;B、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其化学性质的体现,故B错误.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铁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D、生石灰很容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它做干燥剂就是利用了这一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A。2.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X+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B.碱式碳酸铜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为8:5C.X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加热Cu2(OH)2CO3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O2的发生装置相同【答案】C【解析】A、由方程式可知固体质量减少,而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A错误;B、化学式中同种原子的个数要合并,因此Cu2(OH)2CO3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5,故B错误;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判断X的化学式是H2O,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故C正确;D、加热Cu2(OH)2CO3的实验装置是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而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O2,是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发生装置不同,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是有关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考查。本题的易错点为D,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O2,需要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发生装置属于固体+液体无需加热制取其他的装置。3.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CO2能与石蕊反应B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有气泡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C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A.AB.BC.CD.D【答案】B【解析】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因此该实验产生的现象为:瓶子变瘪,溶液变红,但不能得出结论:CO2能与石蕊反应,故A错误;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气泡,而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故B正确;C、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故C错误;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为选择的两种金属的形状不同,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的易错点为D,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需要其他条件相同,包括温度,压强、浓度、接触面积等。4.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B.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C.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D.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答案】B【解析】A、铁一定会参加反应产生亚铁离子,故A正确;B、依据该置换反应的过程是:Fe+CuSO4=FeSO4+Cu,反应的铁与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关系可知:该反应发生时,铁置换出铜时反应的铁小于生成的铜,滤渣N的质量可能会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故B错误;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不能反应,因此一定没有单质镁,故C正确;D、滤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和没有参加反应的镁离子,可能含有硫酸铜,应该至少含有两种阳离子,故D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本题中铁首先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反应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铁与硫酸镁不反应。5.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C.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D.KCl溶液(K2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答案】C【解析】A、CaCl2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A正确;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C、Na2SO4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D、K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故选C。6.下列各组物质能按照如图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ABCDXNaOHCuFe2O3Ca(OH)2YNaNO3CuOFeCaCl2ZNa2SO4Cu(OH)2FeCl2CaCO3A.AB.BC.CD.D【答案】D【解析】A、由于硝酸钠既是硝酸盐,又是钠盐,不可能会生成沉淀,因此硝酸钠不能得到硫酸钠,故A错误;B、铜不能一步变成氢氧化铜,不能实现如图转化.故B错误;C、Fe2O3中的铁为+3价,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不产生FeCl2;故不能实现,故C错误;D、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能实现如图转化,故D正确;故选D。7.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①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B.用②所示的装置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C.用③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D.在实验室中,用④所示装置除去少量池水中的泥沙【答案】A【解析】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都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故A正确;B、热水中的白磷在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用氧气,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图示装置和药品都可以,并且此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在实验室中,用图所示装置除去少量池水中的泥沙可行,因为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8.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A.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pH大于7,随着稀盐酸的滴加,pH逐渐减小,但稀盐酸过量时pH小于7,故A正确;B.酸碱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升高,当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温度最高,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故B正确;C.没有滴加稀盐酸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零,随着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氯化钠越来越多,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越来越大,当二者完全中和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且不再增加,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增大,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正确;D.当加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HCl的物质的量为零,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稀盐酸,HCl的物质的量增加,且随着稀盐酸加入的量的增多,而不断增大,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的关系。观察图象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本题的易错点为A,最终溶液的pH趋于不变,当盐酸体积很大时,溶液的pH越来越接近加入盐酸的pH.9.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于燃烧放热造成的C.P=0.79P0,P′=P0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木炭低D.由图3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答案】B【解析】A.若所用药品过少,就不会将装置内的氧气耗尽,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故A错误;B.反应开始时,物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受热膨胀,所以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故B正确;C.压强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木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D.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都消耗了氧气,但又生成了气体,装置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无法测定,故D错误;故选B。10.已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都相同;常温下二氧化硫气体和硫化氢气体混合,发生反应生成硫和水。现将常温常压下m个二氧化硫分子和n个硫化氢分子混合,若充分反应后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前的一半,则m与n的比值是A.1:5B.1:3C.1:2D.1:1【答案】A【解析】根据方程式SO2+2H2S=2H2O+3S↓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分子个数比为:1:2。A、如果m与n的比值为1:5,假设m是1个分子,n是5个分子,则消耗了2个硫化氢分子,剩余3个硫化氢分子,所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与反应前的分子数比为3:6=1:2,故A正确;B、如果m与n的比值为1:3,假设m是1个分子,n是3个分子,则消耗了2个硫化氢分子,剩余1个硫化氢分子,所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与反应前的分子数比为1:4,故B错误;C、如果m与n的比值为1:2,假设m是1个分子,n是2个分子,恰好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故C错误;D、如果m与n的比值为1:1,假设m是1个分子,n是1个分子,则消耗了0.5个二氧化硫分子,剩余0.5个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与反应前的分子数比为0.5:2=1:4,故D错误;故选A。11.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下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原固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⑤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由于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①错误;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固体乙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②错误;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了硫酸是过量的,则固体乙可能含有铜,不一定是碳,则原固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③正确;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固体乙中是否有CuO,故④错误;⑤固体乙呈红色,说明有铁置换出的铜,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故⑤正确;综合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故选B。12.往100g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已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9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