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答案】D【解析】秦朝“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说明由于统治方式不合理导致百姓的厌弃,故D项正确;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必然要求,皇位世袭制保持了“家天下”局面,与人们已有的习惯和认识比较一致,不属于秦朝的“基因缺陷”,A、B两项错误;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比较普遍的做法,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属于秦朝的“基因缺陷”,C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是皇权不断的加强,元行省制是加强对方方管辖的一个制度,而和皇权加强无关,也是与此基本规律背离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加强皇权有关,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行省制3.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答案】B【解析】“夷务”是清朝政府对于藩属和外国事务的总称,体现出政府“天朝上国”思想,后来称“洋务”以及外务部,体现出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也说明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逐渐崩溃,故B正确;晚清政府国际地位较为低下,并没有提高,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外交理念的成熟,故C错误;D中共识说法绝对,排除。5.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6.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图表,可知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不断增长,由材料可知此时段的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要求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体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强大,并且已经开始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控制,发展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均非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排除AC;材料中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的发展7.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利于扩大革命的阶级基础D.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可知,毛泽东的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扩大了革命的阶级基础,C正确;社会主义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毛泽东思想是对列宁主义的发展,B错误;社会主义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革命同盟军----农民开展民主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8.《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答案】C【解析】【详解】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有误,但在很长时间均被作为史料使用,说明报刊采访文稿的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故答案为C项。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可以反映当时的中国难民生活,上述错误只是个别现象,说明报刊的采访文稿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有误,不能说明报刊的采访文稿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D项。9.1932年二月八日,蒋介石批示何应钦调炮兵一个营加入十九路军。二月十四日,蒋介石命令将第八十八、八十七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归十九路军指挥,参加“淞沪抗战”。蒋介石此举反映了A.国民政府意在加强地方军实力B.国民政府实行曲线救国策略C.国民政府避免与日军正面战争D.人们群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地方军十九路军进行支援,以十九路军指挥中央军的形式对日作战,蒋介石的做法是将冲突定性为地方军与日军冲突,反映国民政府避免与日军正面战争,故C项正确。A项错误,蒋介石做法并不是加强地方军实力,故错误。曲线救国是全面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幌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国民政府支持地方军进行抗战,而不是人们群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蒋介石批示何应钦调炮兵一个营加入十九路军”“蒋介石命令将第八十八、八十七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归十九路军指挥”等,结合淞沪抗战的史实分析材料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0.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A;西安事变和平倔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排除C;材料仅仅反映的是华侨的“全民团结、抗日救国”主张,排除D。11.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B.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C.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D.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故A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两者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故B正确;国民大革命以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并不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故C错误;国民大革命侧重于民主革命,并不是侧重民族革命,故D错误。故选B。12.“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国和希腊的制度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由此可知,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故C正确;中西制度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不能说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错误;制度差异根源于经济,不是地理环境,B错误;政治制度不是主观选择的结果,D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1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它表明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新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由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可见新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民主联合政府,故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C项;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4.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会议工作重点是“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会议,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从时间上看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国体还处于民主革命后期和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而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故A项正确;人民
本文标题: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4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