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C正确。故选C。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B.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D.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据图示可知,细胞外液中,③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共同组成了④内环境。体液免疫过程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能发生在①血浆中,A正确;根据试题分析,②为组织液,B错误;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似,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为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易错点是混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4.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③内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答案】C【解析】【详解】A、③是组织细胞,其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正确;B、若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使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图中①细胞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③细胞是组织细胞其具体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D、皮肤烫伤后,受热的皮肤组织因蛋白变性坏死,失去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动态平衡的调节能力,会有大量组织液渗出,不能及时回流,滞留在坏死层和表皮之间,将死亡组织撑开,形成水泡,D正确。故选C。5.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B.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C正确;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糖的含量有关C.因感冒而持续高烧不退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D.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淀粉酶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因为淀粉酶合成后通过外分泌腺分泌到消化道中发挥作用,而人体的消化道不是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C、因感冒而持续高烧不退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C正确;D、人体内有酸碱缓冲物质,pH不会因吃酸性食品明显改变,D错误。故选C。7.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一直维持在稳定不变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同时明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再结合题图解决相关问题。8.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B.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C.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A错误;B、神经递质是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与是否兴奋无关,B错误;C、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D、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所以可以含有Ⅰ部位的结构,D错误。故选C。【点睛】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9.如图所示甲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乙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中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中仅有一处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不会兴奋,d点会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线粒体,3表示突触小泡,4表示突触前膜,5表示突触间隙,6表示突触后膜。2.分析图乙,abcd分别为传出神经上的某一点。【详解】A、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依赖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B、题中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C、甲图所示的结构表示突触,据图可知,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示中有两处,C错误;D、切断乙图中的c(传入神经)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D错误。故选A。10.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当手被物体刺激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C、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故选C。1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其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B.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D.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会大量唾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详解】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其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A正确;B、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B错误;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C正确;D、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2.如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6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