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一位学生问老师:“以德报怨,何如?”老师回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思想最有可能来自于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思想主张以正直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道家老子主张以德报怨,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内睦宗族,外和乡党”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体现了忠孝观念。“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体现了等级观念。但材料中并未涉及神道观念,因此①②③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因为适应了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正确;“天人感应”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这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一部分,A片面;据所学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制度,与材料不符,B错误;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错误。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又说“贵贱有序”。墨子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的角度提出“仁”的学说,因此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两者不同的阶级利益是造成了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C选项错误,学术思想不同只是表象,不是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D选项错误,两者都针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两者讨论的是相同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变化为下列哪种现象创造了条件A.儒家学说的开创B.法家学说的推崇C.黄老之学的盛行D.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所以采取的是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但是经济实力恢复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政治上的统一需要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行大一统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存在;B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儒学受到推崇,成为正统,不是推崇法家学说;C选项错误,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初期,不是汉武帝之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A.格物致知B.经世致用C.三纲五常D.发明本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诗反映了朱熹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感受,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陆九渊的教育学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A.格物致知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在穷理的方法上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则主张心外无物,心即礼也,穷理的方法为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是为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共同之处,都在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获得“天理”,即儒家的伦理纲常,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比较8.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如下两则材料,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新思想。这一新思想是A.工商皆本B.格物致知C.存天理,去人欲D.批判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图片体现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故D正确;A属于经济主张;B和C属于理学思想体现。9.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的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与题干中“颠倒千万之是非”“与世不相入”相符。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0.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己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儒学的形成及发展B.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C.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罢黜百家”使儒学为正统思想;朱熹使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黄宗羲对儒学所维护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故选A。11.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即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思想的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思想的体现,原话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思想的体现。因此答案为C。1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有①使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②运用因地制宜思想种植农作物③参与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长度④阅读一部体现生物进化思想的医药学著作⑤航海时可以利用磁石的指南性来辨别方向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第七位,①项符合题意;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②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的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的天文学家,所以宋代人可能参与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长度,③项符合题意;宋代指南针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成为辨识方向的主要仪器,⑤项符合题意,因此①②③⑤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体现生物进化思想的医药学著作,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准备了条件,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城就·火药14.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②不重实用③不注重科学分析④注重经验总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数学知识,①③④符合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②与材料及史实相反。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15.“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据此,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不足以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B.刻铭于鼎可能是古代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C.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D.礼乐制度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以称扬其先祖之美”信息可知,铭是用来称述祖先功德的文字,所以,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这是“普遍形式”;D选项错误,礼乐制度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铭文在商末已经出现,它不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6.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书法进入了自觉阶段,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选项表述符合史实,排除。17.湖北日报报道:国庆节前夕,“八艺节”湖北省筹委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展品,该展品是一幅剪纸作品,名为《回娘家》,作者是胡锦涛。下列作品中与该作品属于同一风格的是A.《送子天王图》B.《山径春行图》C.《五子夺莲》D.《松鹰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五子夺莲》是杨柳青年画,在风格上和剪纸作品一致,即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名画,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B选项错误,《山径春行图》是宋代马远的作品,反映了文人注重意境的思想品位;D选项错误,《松鹰图》是清代八大山人的作品,因清代文人受压制,表现出冷眼看现实的心情。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西安碑林博物馆汇集了众多书法石刻珍品,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下列碑林书法拓片属于草书的是A.颜真卿《多宝塔碑》B.怀素《自叙帖》之一C.汉《石门颂》局部D.黄庭坚《寒食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的《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颜真卿《多宝塔碑》是楷书作品;C选项错误,汉代《石门颂》是隶书作品;D选项错误,黄庭坚的《寒食帖》是行书作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7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