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其中“争”本质上是指()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面对社会变革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各自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B正确;“争”是思想观点上的争夺而非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A正确;据所学可知不是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是面对社会变革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各自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错误;不仅是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问题,还有治国思想等众多社会问题,D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名言,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选项是墨子的名言,故排除;B选项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排除;C选项是荀子的思想,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故排除。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其目的是为了恢复经济、立国安邦;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开始独尊儒术,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适应了现实的变化与需要,故B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这不是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道学理论的缺陷,故C项错误;D项同样不符合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错误。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详解】A项,该项所述思想为孟子提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荀子提出,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但该项表述强调“君权神授”,并未体现“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D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人君要爱护百姓”体现了“仁政”思想。故D项正确。5.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①都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②都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③都是对理学的发展A①错误,②③正确B.①②正确,③错误C①②错误,③正确D.①③正确,②错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陆九渊的心学是理学的发展,故③正确;二者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①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故②错误;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答案】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末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挑战宋明理学权威,故D正确。李贽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故A排除。李贽也没有倡导君民共主思想,故B排除。李贽不是批判道家学说,而是批判道学家,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8.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②议会至上③工商皆本④实行众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项正确,体现了近代平等的观念;③项正确,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④项正确,体现的是近代民主的理念,故选C。②项错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并未提出议会至上。所以本题排除②,答案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9.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儒士大夫为首”、“社会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儒士阶层引领了社会的观念,使社会普遍看重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轻视科技工艺的发展,最终造成现代科技上的落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是关于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原因的讨论,李约瑟认为问题不在思维方式上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儒士大夫引领的只重读书的社会文化。该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选项错误,思想文化专制的禁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思想重人伦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北朝时期,总结我国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并且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A.《汜胜之书》B.《齐民要术》C.《农书》D.《农政全书》【答案】B【解析】《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氾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书》是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不是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政全书》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不是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12.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1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描述的是洋务运动从巩固清政府专制统治的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的举措,结果因为对西方工业化建设和军事没有全面的深入认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4.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小变法阻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ABC不符合题意,错误,因此选择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康有为15.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6.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彻底否定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学说,并不会导致思想混乱形势严峻,故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是作者所针砭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科学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国人会失去我们的文化根基,导致思想的混乱,由此可以得知作者针砭的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
本文标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8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