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3、大众传播的特点P9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6、传播隔阂的概念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要点记住)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2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29、人内传播的定义:P73,30、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要点: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要点)31、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3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3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5个)34、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35、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36、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37、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38、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39、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要点);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要点);三个特点P103-104(要点)40、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要点);计算机网络;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要点)41、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要点)4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43、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44、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45、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时间、地点、发明人等46、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可参考广告媒介特点来回答);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47、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此题若考,将有可能成为一道分析综合题目)48、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49、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控制大众传播事业进行垄断的基本形式:三种P13250、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5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52、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此外第一个禁书法案、出版特许制度《星条法院法令》53、对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及其逐步变化的原因和背景(课后习题第二节5题)(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米尔1859年《论自由》(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代表作《自由与责任的报刊》1947年(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9-140;及其几本著作和作者P1395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2)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1848年《新莱茵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成立55、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5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3)“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57、“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日本电视开播时间58、新媒介的概念、特点与P153-15459、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60、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3)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61、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紧贴假新闻事件的综合分析题)(1)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新闻价值的概念P163(3)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62、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P16863、对比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概念;IPP指数概念(2)、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的概念)P178-179;1967年美国学者巴隆提出的……64、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65、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及其含义P18366、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1)“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67、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6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69、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概念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以及代表作P195;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接触性假说、意见领袖(如案例分析:明星代言)、两级传播等概念(名词解释常考),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70、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71、“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72、“)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概念: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适用于对广告案例的分析,如同类两种商品的对比等)7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74、“警钟效果”的功效P20775、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明星代言的案例)76、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77、“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P214-21578、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案例分析:假新闻、藏密拍油茶等虚假广告)(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三个要点:P221(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79、“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80、“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81、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
本文标题: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8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