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王族B.功臣C.姻亲D.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3.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之子受封于鲁国,故A项错误;鲁国诸侯要定期对周天子朝贡,故B项正确;齐国是因功臣受封,故C项错误;宋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故D项错误。4.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乙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丙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甲、丁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选B。考点:西周的宗法制。点评: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可知,体现了主人公注重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故B项正确;AD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是选官制度,排除。6.《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该文献主要是在强调通过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达到社会的和谐,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故B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同一化”,故D项排除。7.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8.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纲常礼教B.儒家思想C.礼乐制度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故D项正确;ABC项包含在D项之中。9.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10.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赵佗任南海郡郡尉。赵佗A.定期朝觐秦始皇B.秦始皇任命的官吏C.负责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可知赵佗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任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秦废除了分封制,故排除A;郡尉掌管兵事不负责财政,排除C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11.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主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处理国家监察事务,故B项正确;A项是掌握的是行政权,排除;C项掌握的是军权,排除;D项是地方官员,不是高官,故排除。【点睛】“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是关键信息。12.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汉武帝所为,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1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A.十三州刺史B.御史大夫C.参知政事D.三司使【答案】A【解析】从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D项是宋朝的中央官职,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15.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其中大臣、近臣等官职都是任用文人,武臣鲜有,所以该时期政治的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6.“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宰相制度B.内阁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选A。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17.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D.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由坐到站再到跪”表明宰相的地位逐渐低下,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这说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意思正好相反。点睛:材料材料“由坐到站再到跪”是解题的关键。18.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答案】A【解析】反映的是秦朝的皇帝制,②反映的是清朝的军机处,③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④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故排除BCD,选A。19.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20.《范进中举》中,范进依凭一项制度由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察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下层人民参与政权开辟道路,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C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选官制度,B错误;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本文标题: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4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