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三)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一卿大夫一诸侯一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一士一卿大夫一诸侯的等级序列C.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D.周王一诸侯一士一卿大夫的等级序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上下等级序列,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序有误,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掌握。2.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B.以至万世而为君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D.功过五帝,地广三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很多的奏章,很晚才休息,这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事无大小,都由皇帝决策,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3.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的“制”主要指的是A.中央集权制B.禅让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行秦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秦朝开始设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制度是指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秦朝开始的。点睛:材料“行秦政制”是解题的关键。4.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B.重文轻武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武轻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状元登第的荣耀远远超过武将收复失地,可见当时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选项B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对文武官员重视程度的对比,并未涉及文官主持军务,排除C;选项D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即状元登第的荣耀超过武将收复失地,由此反映出政府重文轻武的政策。5.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废除债务奴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保证了公民群体的数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选项D正确;设置公民陪审法庭并不能巩固公民政治,排除A;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和巩固公民政治的基础无关,排除B;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但不能巩固民主制度基础,排除C。6.《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C.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D.罗马法蔑视人权【答案】C【解析】【详解】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罗马法认为当场杀死行窃之人为合法,体现出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对道德的强调,排除A;轻罪重罚是秦律的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罗马法对人权的蔑视,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的解读,即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因此可以得出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7.著名学者高全喜认为“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答案】C【解析】由材料内容分析,“起到了革命的意义”是指其中的“革命”,而其中的“反革命”则是指材料中的“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故选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反革命”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不是强调妥协的内容;B选项错误,这与事实不符;D选项错误,更换国王没有办法体现出本质问题。8.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答案】B【解析】题中的华盛顿指出的依造“强制力量”去执行好的制度,即是针对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A、D两项排除;1787年费城会议召开时,联邦制还没有建立(1789年建立),谈不上巩固,C项排除。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联邦政府的组成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C.联邦法律至上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具有民主性,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规定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无法体现主权在民的特点,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0.下图漫画《拿手好菜》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争、对峙的格局。下列有关美国两党的正确表述是①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②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③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④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虽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因此④说法错误,B项正确,排除选项A、C、D。【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美国不同政党代表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11.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掀起瓜分狂潮B.要求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希望利益均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故选B。A是19世纪末期出现;C中是甲午战争之后;D中是门户开放之后,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12.“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A.十月革命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是1853年。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故答案选择D项。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1900发生的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时间上判断A、B、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3.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时期,列强对其(半)殖民地的侵略手段都不相同,在《南京条约》签订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对殖民地的侵略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故A项正确;B项是《马关条约》的利益出发点,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在时间上更符合《南京条约》,排除;D项符合《南京条约》的利益出发点,排除。14.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A.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B.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光荣革命”指没有发生流血的革命。材料“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这一点与与英国“光荣革命”类似,故选B;A符合英国革命的说法,不符合中国辛亥革命的说法,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并没有保留君主制,排除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并不是共和政体,排除D。15.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A.爱国救亡精神B.自由开放意识C.民主法治观念D.实业救国愿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由材料“中华民国八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可知本题时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而实业救国是指甲午战后的思想,排除D;由材料来看,没有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开放意识的表述,排除BC;结合所学,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所以“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爱国救亡精神。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6.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中共“三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一大”D.国民党“一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说明了中共一大发生在1921年,其中有革命元老南湖泛舟的史实,所以答案选C;A发生在1923年,B发生时1922年,D发生在1924年,均与中共一大1921年时间特征不符,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数对近代历史上重大会议时间的准确记忆。17.歌曲、歌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下各项能反映20世纪20年代时代特征的是A.立国行宪废帝制,有花无果恨悠悠B.兄弟以礼待,乱仇试剑口。妖人何所畏,天帝随我后C.紧急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D.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答案】D【解析】【详解】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反映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歌谣,D指的是1924年以来的国民大革命,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A指的是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之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B是发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限定词的把握,以及选项中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记忆。18.贺龙说:“‘八一’南昌起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这说明A.北伐战争胜利B.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C.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放弃革命领导权,贺龙认为“‘八一’南昌起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可见贺龙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选项B正确;北伐战争与南昌起义时间不一致,排除A;材料未涉及土地革命,排除C;长征时间为1934年,与南昌起义时间不符,排除D。19.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学者肯定的战役是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与“自北而南攻取武汉”不合,故A项排除;太原会战与与日本“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战略意图不合,故B项排除;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调集主力部队在上海猛攻日军,迫使日军将作战重心自华北转向华东,放弃沿平汉线南下的战略,转而溯长江西进,据
本文标题: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5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