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本试题分Ⅰ、Ⅱ两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答案仅限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书写。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平视自身和世界,方能化解自卑张颐武有关中国人的形象和自我认知问题,近年来一直饱受热议。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加引人注目,使其具有了大国国民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期许变得更高。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形象”问题,又让中国人形成了与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令其感到焦虑、困扰,甚至精神上产生挫败感。这当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新现象,只不过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复杂。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很长时间都是弱者。即便在新中国解决了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是现实问题。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是以西方为参照系,并趋于两极化:一方面是对西方的仰视,因中国的贫弱就认为自身文明不如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落后,这导致了深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的俯视,因对西方侵略的愤怒和对西方封锁的抗拒而产生了对西方的俯视心态,在封闭环境中形成一种自负感。这两种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都有深刻影响,也都会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虽然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告别了贫困,但自卑心态仍有强烈表现,即对自身新的历史角色缺乏认知,对中国社会没有自信,仍认为中国一切都不如人。比如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独有的特殊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也都出现过,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对中国来讲,这些问题当然应以最大决心并通过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加以应对,但历史阶段毕竟难以轻易超越。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当年西方发展时,进行工业化的只有它自身,其他国家大都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痛苦过渡阶段。当时西方的外部没有可用来比较的更强大和发展更早的社会,因此它对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更大的承受力,应对问题时回旋的余地也更大。而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之中,西方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制造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环境等问题已得到解决。这种时间的落差加剧了一些人的自卑感,有些人甚至把中国现有的一些问题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制度的落后。另外,快速发展使部分中国人出现过度自负现象,同样值得注意和警觉。但这也不是中国独有,在美国高速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美国知识分子也认为美国是暴发户,并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到欧洲寻找文明的真谛。如何超越仰视和俯视心态,以平视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这是我们当下应努力去探索的。对于自身,我们要认识到,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已彰显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道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也要认清世界,了解西方和不同的发展中社会,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放平心态,从容理解和认真面对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这格外需要主流社会的清醒和坚持,也需要文化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最终化解自卑。(选自2015年1月4日《新华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使中国人对自身的期许变得更高,但一些复杂的“形象”问题,又让中国人形成了与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B.在近现代历上中国都是弱者,所以在新中国解决了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是现实问题,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C.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独有的特殊问题,是自身对新的历史角色缺乏认知,是对中国社会没有自信的表现。D.当年西方发展时,其对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更大的承受力,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方的外部没有可用来比较的更强大和发展更早的社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以西方为参照系看世界,一方面在对西方的仰视中导致深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在对西方的俯视中产生一种自负感。B.西方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也都出现过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C.有些人把中国现有的一些问题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制度的落后,这是由中西方工业化发展的时间落差出现的自卑感而造成的。D.中国社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得以已彰显,可见中国道路有其自身的优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中国人因面临的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而造成的焦虑、困扰乃至挫败感,并不是新现象,只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加复杂而已。B.自卑和自负的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影响深刻,也将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并长久地折磨着我们。C.虽然中国对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轻易超越,但我们应以最大决心并通过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加以应对。D.解决目前困境,清醒认识世界,放平心态,从容理解和认真面对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升文化和综合实力,都显得尤为重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B.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我国当前形势看,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选自“搜狐网”,有删改)材料三: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
本文标题: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6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