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2)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三、教学用具(1)仪器:小试管、药匙、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大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及单孔塞、带塞子的弯导管、水槽、酒精灯;(2)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言]在第二单元制取过O2,今天再来探究制备CO2,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Na2CO3、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木条______。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__________,说明CO2能让石灰水变浑浊。4.标准状况下,CO2密度为1.977g·L-1,空气密度为1.293g·L-1。5.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活动探究]探究内容: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可供选择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钠(Na2CO3)、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小试管、药匙。探究方法:步骤现象1.2.3.4.结论:______________。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1、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3、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或小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CO2O2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讨论上述注意事项的原因,组与组之间讨论交流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师生活动]各组修改自己的装置,教师审查。[设问]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CO2气体,需要哪些步骤?(二)、制取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制取收集气体。(三)、验证CO2气体的方法1.检验方法2.验满方法[学生活动]制CO2并检验CO2,收集一满瓶CO2。[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是什么?[师生总结并板书]1.选择反应原理;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五、板书设计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三、制取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制取收集气体。四、验证CO2气体的方法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2。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CO2已收集满。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选择反应原理;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六、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三部分内容,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法通过自己动手,用给出的化学仪器进行装置拼装的探究活动,并通过合作讨论,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怎样选取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以及收集方法,做到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改变评价方式、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既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功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验设计与实践的乐趣。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各组装置的优缺点,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掌握新知。
本文标题:山东郓城县随官屯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8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