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制造房屋B.能够掘井引水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A.骨耜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D.猪纹陶钵3.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4.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6.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D.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7.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8.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D.华夏族已经形成9.《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则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A.家庭伦理道德举上B.家国一体社会观念C.忠孝认知存在矛盾D.宗法血缘思想浓烈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1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12.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的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13.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1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1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C.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D.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1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长期动乱,经济衰落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天下一统,国泰民安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8.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19.“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20.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A.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1.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22.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设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C.实行察举制度D.实行郡县制23.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24.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这主要反映了汉代儒学主张()A.君权神授B.自然界的变化性C.天人感应D.外儒内法2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肯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26.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27.东汉后期,在地方官吏选任中,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选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的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由此可知当时()A.豪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2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下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29.《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30.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A.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32.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3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C.特权垄断的削弱D.三省六部制的影响34.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35.如图所示农具,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农具是()A.汉代的耧车B.唐代的筒车C.唐代的曲辕犁D.宋代的秧马36.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B.民族交融更进一步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37.“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①唐玄宗朝政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④农民起义的打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38.《新五代史》云,“弱唐者诸侯(藩镇)也,唐既弱矣而久之不亡者,诸侯(藩镇)维之也。”这表明()A.藩镇威胁了中央政权B.藩镇巩固了中央王朝C.地方制度影响中央政权强弱D.中央集权削弱导致唐朝灭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4分)二.非选择题:共1大题,24分39.(24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終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
本文标题: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8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