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这两张图,有八处不同,你能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吗?其实,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和“找不同”游戏一样,要找出选项和原文的细微不同之处。所以,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做这种题型时就按如下步骤: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简称:读→审→找→比。考生自查·早定位名师阅卷·大数据★高考1~3题,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1.这三道题我一般不会在开考时就做,有时是放在最后,等写完作文之后再做。()2.做完这三道题我的平均用时不会超过15分钟。()3.这一类的题目我通常是先快速阅读再做题,在做题的时候先凭感觉选出怀疑项,再对照原文进行验证。实在确定不了错误的选项只好逐项对照原文进行排查。()4.我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一类题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偷换概念、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过于绝对等。()5.对于选项出现的推断词,如“可见”“因而”“因此”“所以”“证明”“导致”“原因是”“表明”“是为了”“……的结果”“意味着”等,我会特别敏感并优先表示怀疑。()★集合三年阅卷大数据,帮助考生熟悉阅卷标准,规避无谓失分。通过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二轮复习应注意以下两点:1.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常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2.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2【真题体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内容理解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3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解析“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由原文第2段“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可知,文中只是说杜甫吸取了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答案B2.(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解析“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答案D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解析A项,“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说杜甫之前的诗人不能二者兼备。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原文第2段“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不是“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以为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可知,作者对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答案D【考情聚焦】选文上①选文更贴近时代,着眼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Ⅰ“民族的灵魂”),用切身感受体悟文章的内涵之美、说理之透。②选文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选文聚集中华传统文化(如2019年全国卷Ⅱ“杜甫诗”)、社会现实问题等,倡导优秀文明对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题目上第1题:选项较以往概括性更强,由“文字变化游戏”向真正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转变。第2题:选项特征更加明显,立足于文体特征命题的理念得以强4化。2019年3套全国卷论述类第2题共12个选项,9个选项都出现“论证”字眼,只有全国卷Ⅰ第2题C项出现了“论点”“支撑”等字眼;全国卷Ⅲ第2题A项出现了“提出观点”“支撑”、D项出现了“体现”等字眼。第3题:选项思维含量增强,选项标志词明显减少,更注重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短板清单清单1如何既快又准地阅读原文,快速界定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选择题第二题该怎么做?清单2如何分辨选项文句(段)的逻辑关系?选择题第三题的逻辑推理用什么方法判断?针对清单1从读文上提速——论述类解题必须“快读”“准读”全国卷整体上加大了阅读量,但阅读量加大,时间不变,这就要求考生应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速度,做到快读、准读,为后面其他题目的解答留足时间。(一)快读(大处着眼,理清行文脉络)1.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快速弄清文本论述的主要内容。2019年全国卷Ⅱ,选文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成就,使考生在审美陶冶中认识到成就一代诗圣的原因。2.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具体方式是快速阅读全文,标出各段落的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在段首或段末),弄清各段落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段落间的关系,把握文本的结构,看文本是属“总—分—总”结构,还是属“总—分”结构;等等。以2019年全国卷Ⅱ为例:(二)准读(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51.“敏感点”有哪些?(1)选项中表概括、表分析、表推断等的字眼:如2019年全国卷ⅡT1A项标示:“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表概括),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表推断)。”(2)原文对应的各类关键词语:①表时间、数量的词语;②表修饰限制的词语;③表指代的词语;④表观点(或作结论)的词语;⑤作阐述的词语;⑥表句间关系(如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或层次关系(如表举例论证)的词语;等等。2.“以题带文”如何做?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的具体方式:(1)细审选项,即在上一步“快读”文本之后审明选项,标出选项的“敏感点”;(2)细读文本,即根据选项提示,迅速找到原文对应区间,标出文本的“敏感点”;(3)把握内容,即准确概括相关原文的主要意思,从而为判断选项的正误奠定良好基础。如2019年全国卷ⅡT2C项“以题带文”列举分析:针对清单2从薄弱点增分——观点推断题要“三看”(一)看全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提炼基本信息)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如:选项(2019·全国卷ⅡT3)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剖析选项不正确。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二)看选项(分析研究选项内容,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6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如:选项(2019·全国卷ⅡT3)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剖析选项不正确。作者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故推断并不合理。(三)看变化(重点挖掘隐含信息,捕捉作者信息暗示)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选项(2019·全国卷ⅡT3)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剖析选项正确。作者并没有直接指出,但从第三段内容“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欣赏的余裕”可以判断出来。(2020·四川省成都市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练习(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0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