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一)(时间:20分钟满分: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B.人们常把“经”等同于“经典”,而把“中国经典”有意无意地理解为“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是有些偏狭的。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解析:选AA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并非说是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解析:选DA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C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3.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文意,说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6分)答: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不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也要阅读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②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铺天盖地。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民间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金庸武侠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它继承了晚清民国以来通俗的文学传统,最终融入主流文化,而我们看到的许多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其核心的创意正是通俗小说本身。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目前,“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经“+”得够多了,但在质量上还有更大空间,现在的重点应该从“+”得多转向“+”得好,从增量转为提质。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经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文化产业也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网络小说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原创,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得专业,“+”得有品质,才能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相比于网络小说,影视和游戏作品影响更为广泛,网络小说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意识。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更新速度极快,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未经深思,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即便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影视改编不能停留在照搬的层次,而应当在文化品质和价值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网络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判断力,而且由于这个群体相对封闭,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往往不容易察觉和公开。一旦推送到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其价值观冲突就格外激烈,比如某些“宫斗”作品所宣扬的“丛林法则”,某部“穿越”作品出现的“乱伦”问题,等等,都曾引起社会舆论激烈争议。改编者在价值观表达上应当具有底线意识,以正面价值观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7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网络小说”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小说充满怪力乱神、子虚乌有,将来不可能被奉为经典,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B.网络小说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颇有难度,若不“+”得专业且有品质,则难实现口碑、票房和社会效益的丰收。C.网络小说一般篇幅不长,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问题普遍存在,除所谓“大神级”作品之外。D.网络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一直不容易被察觉和公开的原因,就是作为读者的青少年群体相对封闭。解析:选BA项,张冠李戴。把他人的错误观点当作“我”的正确观点,原文中前有“有人说”,后有“在我看来”,所以“不可能”应改为“有可能”。C项,曲解文意。原文有“即便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D项,偷换概念。错在“一直”,原文是“往往”。另外,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判断力”也是原因之一。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网络文学+”的时代,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剧、歌曲、游戏,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B.元杂剧、明清小说,乃至于金庸武侠,都曾经是通俗文学,最终被奉为精品或经典,融入主流文化。C.由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等,其创意全是通俗小说本身。D.文化产业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经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解析:选BA项,说法绝对。把原文的“很可能”说成了“都是”。C项,以偏概全。原文中有“许多”“核心的”等限制性词语,选项中“全是”错。D项,强加因果。6.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以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络文艺成为新经典?请简要概括。(6分)(1)事实依据:(3分)(2)理论依据:(3分)解析: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先筛选信息,然后提炼信息,最后合并同类信息。参考答案:(1)对于网络文学(网络文艺),重点应从增数量转为提质量。(或答“网络小说向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的过程中,应追求专业、品质,实现口碑、票房和社会效益的丰收”。)(2)网络小说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意识、底线意识、正面(积极健康)意识。“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二)(时间:20分钟满分: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谐,“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1.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6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