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D[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3题。2.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C.M表示古登堡界面D.F、G表示地核,F由非固体物质组成3.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B.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C.M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在N界面下横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则完全消失2.D3.C[第2题,根据圈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第3题,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地震波可以通过软流层。]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5.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4.D5.C[第4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由图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5题,地下将近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6~8题。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7.在F、G两圈层之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是()A.横波变慢B.横波消失C.纵波变快D.纵波消失8.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C7.B8.B[第6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第7题,在F、G两圈层之间,即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变慢。第8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故选B项。]9.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F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F处A层厚度小于G处的原因是什么?(2)图中B表示________,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3)图中C表示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什么?(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比较基础,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常识即可回答。[答案](1)地壳33千米6千米17千米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海洋部分显著变薄,甚至缺失(2)地幔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莫霍界面(3)岩石圈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4)软流岩浆[等级过关练]下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的交换和传输。读图,回答10~11题。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相互作用。()A.大气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C.水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11.在地球四大圈层中,由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而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他三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是()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10.B11.D[第10题,花属于生物圈,泥属于岩石圈,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题,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是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生物圈是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其他三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2.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C[由图中提示大体可以进行判断。①向③供水,说明①为水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为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④为大气圈。大气圈产生降水,降落到②圈层,②为岩石圈。]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界面,乙是古登堡界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做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如图: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3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8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