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我们准备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第1讲读懂诗歌通诗意,首要任务要明了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要“双管齐下”[增分策略]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2.最准确深入的路径——学会“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即时巩固]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山溪张中孚①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2.诗歌正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3.找出“情语”易分析(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准做题目]1.后世评论该词在艺术表现上“刚健与阴柔并济”,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上片用“山河百二”“关中”等意象写出江山的雄伟壮丽,用“壮岁”“征鞍”“雕裘绣帽”等词语表现出人物的阳刚雄健;以“萍梗”这一阴柔意象比喻主人公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命运,“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伤和无奈。笔锋山回溪转,风格刚柔相济,耐人回味。2.本词上片和下片抒发的情感均是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成都大阅①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读懂诗歌]1.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2.诗歌正文准翻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我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3.找出“情语”易分析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准做题目]1.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诗人身着军装参加阅兵,心里非常高兴。但由于朝廷朝政腐败,不思恢复,诗人为国效力的壮志难以实现,因而喜悦之中带有壮志难酬的慨叹。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①韩(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读懂诗歌]1.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是南宋诗人,并且从仕不久即归隐,我们可以揣摩到诗人表达的应该是伤感之情。2.诗歌正文准翻译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3.找出“情语”易分析“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断肠”之苦实为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准做题目]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话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注]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注]一寸:指愁肠。[读懂诗歌]1.诗歌正文准翻译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他轻易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无情的人哪里懂得多情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也有穷尽终了的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2.找出“情语”易分析“长亭”为离别之意象,暗示词人之情思;“残”“离愁”“苦”“相思”等更是直接表露词人凄伤苦思之情。[准做题目]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该词上片的句子“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为古道长亭,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妇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残梦”和“花底”,这里都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8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