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难易度灿烂的中华文化1、2、3、4、5、6、7、8、9、10、11、12、13、14、17、26、27易、易、易、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易、中、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5、16、18、19、20、21、22、23、24、25、28、29易、易、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的火灾,为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2019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文物火灾事故情况,要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坚决避免文物火灾事故发生。之所以重视文物安全,是因为()①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②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重视文物安全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④重视文物安全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解析:B之所以重视文物安全,是因为文物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保护文物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④正确;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根本上”说法错误,③排除。2.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却可以看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于实践而底蕴深厚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而一脉相承③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④中华文化无比优越,延绵不绝而光耀华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解析:A材料趣说汉字之美,这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①正确;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正确;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在材料中未体现,③排除;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中“中华文化无比优越”的说法错误,排除。3.2018年11月28日,文字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德宽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了不起的汉字》的主题演讲,带领观众回顾了汉字在构形、书写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经历的三次“生死”危机,并回答了汉字繁简之争等热点问题。黄德宽教授表示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冲击下,汉字不能废除。这是因为()①需要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汉字书写氛围,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汉字能够用于传递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③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④汉字书写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解析:A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冲击下,汉字不能废除,这是因为汉字能够用于传递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②④正确;①是保护汉字应该采取的措施,而非原因,排除;汉字并不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③错误。4.筷子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筷子文化内涵丰富,小小的一双筷子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礼仪文化。禁忌表现规矩颠倒乾坤用餐时筷子颠倒使用,不分首尾使用时要不慌不忙,切忌首尾颠倒品箸留声把筷子一端含在嘴里来回嘬响绝对不允许吮吸筷头,发出声音仙人指路握筷时将食指伸出或拿筷子指人用筷不能伸食指,谈事要放下筷子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②筷子文化是现代文明的独特成果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筷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筷子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内涵丰富,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正确;通过对筷子文化的传承,比如筷子使用的禁忌与规矩等,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④正确;社3会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①错误;筷子文化是传统文明的成果,而不是现代文明的成果,②错误。5.2018年7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吉祥物蒙古彩娃在北京揭晓。蒙古彩娃以蒙古族儿童为创意原型,体现了内蒙古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寓意和平与希望,体现了和平和友谊的体育精神内涵。蒙古彩娃的设计体现了()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D蒙古彩娃以蒙古族儿童为创意原型,既体现了内蒙古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寓意和平与希望,又体现了和平和友谊的体育精神内涵,不仅体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点,说明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也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异,①排除;材料中也没有涉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吸收,②排除。6.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C传统文化中以梅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从陆游到毛泽东,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③符合题意;古今人士通过诗词颂梅、喻人,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排除。7.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如影响较大的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等菜系。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①决定于地理历史、风俗等因素②不利于传承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4地域性特征④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错误;②明显错误;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体现,③④正确。8.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C材料表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应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排除;③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客观事实,排除;我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能力,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④正确。9.《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古籍的保护()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古籍的保护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表述错误,古籍的保护不能彰显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10.简牍,指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表明()①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②新的传媒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③简牍是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解析:C古代汉族以竹简和木片书写文字,表明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①正确;简牍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媒介,不是途径,③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而简牍是纸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故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正确;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②错误。11.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纳西古乐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①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②中“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排除。12.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②表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③启示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西部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启示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的表现,②说法错误;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说法错误。1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大多数成语是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诗文及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但也有像“杀鸡取卵”“火中取栗”等这样的汉语成语却是出自外国的寓言故事。这说明()①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6容性③对外来文化合理的借鉴有利于促进汉语发展④中外文化的交流首先要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解析:D部分成语来自外国寓言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说明对外来文化合理的借鉴有利于促进汉语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不是文化交流,①错误。14.佛教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隋唐时期,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说明()①文化的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不同宗教的融合能化解民族文化的隔阂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文化交流是推动
本文标题:(广东专用)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5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