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才是策略的第一个步骤
人才是策略的第一个步骤最近,前通用电气公司执行长杰克·韦尔奇,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中文版专访,分享其半世纪的成功智慧,以下为专访摘要。1.培育人才问:大家对于你能成为一位传奇性成功的执行长非常好奇,能否用最简单的话来阐述你的管理理念?韦尔奇答(以下简称答):有两个共通的简单原则。第一:管理者要关心人;第二,奖励最好的员工。好好培育员工,他们就会把事情做好,在此同时,表现最糟的,不宜久留。所有主管跟我报告,我都一定会问:“你有没有奖励表现好的人?那些表现最差的,有没有赶快让他们走?”管理者照顾员工不须一视同仁,而是要把重心放在最优秀的人才身上。这两个原则,放诸四海皆然。问:其实有很多华人公司,经营者并非不知道你刚刚所提的原则,他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这些公司还没达到很好的获利状况,没有足够资源去投资人才。你认为呢?答:这点我不同意。你不能只“雇用”人,而不“培育”(built)人才。如果,你是一个在经营大公司的人,你所要管理的,绝对不是产品、价格、设计等,不要忘了,你的管理任务是“人”:你要如何让最好的人才有最好的舞台,在众多人里面找到对的人来管理人。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团队!建立管理团队,需要设立一种常轨的系统。第一,所有人都要知道,他们绩效表现的位置在哪?第二,他们跟公司其他人的表现,比较起来又是如何?问:根据你过去的经验,你认为一个执行长要如何分配时间?例如,你花多少时间在训练属下呢?答:发掘、考核、培养人才时间加总起来,至少是我所有时间的60~70%。要想有好的人才质量,至少要花这样的时间,这是赢的关键。这件事我对上百万个人讲过,有些人听进去了,有些人不感兴趣,但这是我的信念,我相信这样的确有效。事实证明我曾经有很多好的人才。像家得宝(HomeDepot)前执行长纳德利、汉威联合(Honeywell)执行长戴维·寇特都是我带领过的。天啊!这么多好人才都曾经和我共事。改变人就能让公司成长,这是我的信念。一个人对工作的期许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的工作只是工作,你得不到成长与回馈,那你只会把工作做完就算了,反正多做也无益。问:《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提到,执行长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人资长(ChiefofHumanResources),领军找好人才,你同意吗?答:完全同意。很多公司都把人资部门当作是发奖金、公布公司内部信息以及举办同乐会(picnicmanagers)的部门,大家都没意识到,人力资源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展组织内部的领导者。我曾在墨西哥有一场演讲,会中有五千名人资主管,我问他们:“你们中间有多少人被公司认定,你和财务长是一样或更重要的?”举手的只有50个人!但如果你问GE公司任何一个人资主管,他一定都会认为自己和财务长一样,甚至更重要。问:而你认为,自己也是人资长吗?答:绝对是!(韦尔奇张大眼睛猛点头)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足球队的老板,你会花很多时间跟足球队的会计在一起吗?还是你会把很多时间花在那位管理球员的教练身上?”答案可想而知,因为你想要有好的球员嘛,那才是你赢的关键。问:这也是为什么你总是花许多时间在寻找对的人、当你的人资主管,几乎把它视为第一要务吗?答:是的。我会找那些在组织里有好声誉的人,他们有可能曾是其它部门的主管例如业务、规划主管,而不一定是做人资的。但他们有好的判断力、人们信任他们,而且他们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就可以把他们引进人资部门。问:你如何知道他们有好的判断力?答: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其他位置上的表现。看他们如何雇用人、解雇人。例如他们是工厂的规划经理,你就可以观察他们如何带工厂的人、如何管理工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原来的部门表现非常优异,但你却将他们调入人力资源部门,所有人会说:“天啊!这么优秀的人怎么能放在这里?”但几次之后,他们就会知道,因为你很看重这个部门,因为这里很重要,所以把最好的人才放在这里。问:的确许多公司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二级的部门。答:连在大学也是一样啊(大笑)。假设你今天去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你看教策略的老师高高在上(比手势在头附近),但教组织人力的老师是在这(比手势在地上,皱着眉头)。问:你在书中提到,你刚上任当个年轻执行长时,你找对人的成功概率是50%,后来是75%。这中间的增加是为何?答:是因为经验。我以为你要问我:“为什么我做不到100%!?”(露出惋惜对方没有问出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表情)问:为什么?答:因为即便你有再丰富的经验,都还是会犯错。也因此,我常跟人说:“你看,连我都只能做到75%的成功率,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的人怕丢脸,所以找错人也不愿承认,即便那个人表现并不好,但是却假装说没关系,而你留下了这个人的原因,只是因为不要丧失颜面。有些人会跟着组织成长,可是有些人就是没办法。2.建立团队问:你识人的成功率从50%提升到75%是因为经验,真的只有经验吗?还是有其它独特的因素?因为有很多企业领导人也都很有经验,但他们觉得找人仍然很困难。答:你必须设法找出正确的模式,如果你反复检视,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有效的发掘人才模式。而这些应该要变成你的自然反应。想要将人才培养深入组织文化,的确是个困难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有些人会认为我的方法太超乎想象了,或者说“我不喜欢这样”或是“我是老板,我知道该怎么做……。”他们可以有他们的做法,我并没有不同意他们,我只是陈述我自己想要怎么做。我相信管理方式没有唯一一套圣经(Bible),有的只是方法(method),你可以采取我的方法,但是需要变通、还是要加入你自己的方法,没有人有绝对的答案。问:你有这么多热情去发掘人才,这是天性与天赋,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像你一样?答:但这就是你的任务啊!(加重语气)就是你的任务!你就是要为公司各阶层找到好的领导者,如果你知道找到对的人才就能够改变公司,你干嘛还要把时间浪费到别的地方去?我认为这已经变成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想要看到最好的球员组成最好的队伍,并且赢得胜利。这在商业上也一样。你必须要想每天上班都是和最好的团队工作。当你相信这些,你就会觉得整天这样做是好的。我常见到年轻管理者的错误,就是他们从学生时代就一直争取自己的表现,等到他们进入职场,也不断争出头,然后因为表现好被晋升为管理阶级,但他们却没有了解中间的转变。因为当你变成管理者,你必须能认知: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再是要争出头,而是因为属下的好,才让我变好。因此,做为一个管理者,要乐于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好,要乐于看到属下被晋升:“看到你鸿图大展,我感觉很好。”这就对了。问:但是当找到一群好的人,结果公司环境却是次一等的,如何留住人才?是否应该要先建好一个组织系统,再找好的人进来?答:人才是最优先重要的,人对了,组织就会对。只跟着书本中的策略、组织走,终究是无用的。人才是策略的第一个重要步骤。问:问题是要如何塑造一个梦,让好的人愿意追随?答:你给他们最好的工作、好的薪资、告诉他们做什么,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拥有全世界。你的工作就像撒下种子,你要给他们好的养分、水分,就能长出好的花朵,给不好就长出不好的花了。人才就像种子。问:但许多中小型公司并没有这么多资源,他们应该放多少比例在人力资源这上面?答:他们或许没有好的训练中心,但是他们可以有一个关心他们的领导者,他们会感觉到。他们会知道他们的领导者不只希望生意成长,也希望他们成长。别感觉我说的好像是好好先生的样子(微皱眉头、用手摸耳朵)。我讲的是一个希望建立一个最棒团队的领导者。他会把资源放在他们身上。别以为这是一个关心、温暖、像兄弟般的领导者,不!这不是我谈的。我讲的是想要人们成长、成功的领导者。我们希望的是公司与人能变成功!问:除了培养人才之外,管理者还有什么重要的工作?答:客户!他们得出去,接触、感觉、闻闻看内部与外部客户。他必须要出去跟基层员工谈话,了解“对我说的话,你感觉如何?”他必须确保,在他漂亮办公室里讲的每一句话,基层员工都能感受到。如果总裁讲的话,在报纸上刊出来,但当他去上班的时候,没有人感受到他所说的,这是个灾难。一个执行长必须确保,他建立了清楚的使命(mission),公司要往哪里走。所以每个员工都能了解“这就是我们要做的”。3.鼓励改变问:有些成熟的大公司过去追求规模成长,去中国大陆设厂,取得低成本,但毛利越来越低,他们如何在规模成长遇到困境时,增加他们的价值成长、增加企业价值呢?答:他们要把奖励创新放入文化里。当有人发展出创新的想法时,要像英雄一样奖励他。你想改变文化,但你必须将奖励制度调整得跟你所希望企业发展的方向一致。问:要鼓励创新,是否也等于要容忍失败?答:是的。这是文化的一部分,过去当人们失败的时候,我们甚至举办庆祝会,因为他们尝试了。人的习惯是避免风险,所以你对愿意改变的人必须要“过度反应”(over-react),办个party,让他们上报纸嘛!你必须要“过度反应”,来奖励任何承受风险的尝试。问:这听起来像是执行长的策略性工作?答:你不能奖励所有的活动,而没有一个目标。讲一个例子吧,一家企业每年第四季都需要冲业绩,于是就告诉业务员:“你们每卖出一件,奖励双倍。”结果到年底的时候,业绩达成了。但是大老板就问了:“那获利呢?”主管说:“但你没有要求获利啊,你只要求业绩。”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奖励的是旧行为,那么就是旧的行为留下来;如果你奖励的是新的行为,出来的就是新的行为。就这么简单。问:你刚刚提到了要容忍失败,甚至庆祝失败,你的容忍程度到哪里?可以忍受多少失败率?答:我们以前曾经试过推出省电灯泡,在市场能接受这种产品前,GE就推出了。当时大家都说需要这种省电灯泡,但是却不愿意掏腰包多付钱去买。所以这个计划就失败了。但我们还是庆祝这件事。我认为一个领导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去带领改变。而你想要有改变,就要去夸大“变化”这件事情(toexaggeratethechange)。因为领导者是组织变化的引擎,你一定要做很多事情来夸大变化。因为这是领导者必须做的事情,这就是执行长。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实施六标准差(SixSigma)时,如果我认为质量(quality)是非常重要的,我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来改善质量!”你认为质量会改善吗?(此时韦尔奇学小孩子用嘴巴放屁)祝你好运!因为什么事都不会发生。除非我说:“每个人都要变成黑带(blackbelt)!两年以内公司要变成黑带,否则大家都没有股票选择权。”这比单单跟员工说:“如果能改善质量那就更好了。”来的有效。问:但是,夸大改变会不会带来另一个缺点,比如说造成员工恐慌?变成了过度改变(overchange)?答:绝对不会。问:人们总是会抗拒改变。所以不必担心这种抗拒?答:你不必担心不对的事情。(youdon'tworryaboutwrongthing,man.)(语气加重)问:有一些公司,某些部门是高获利的成熟部门,某些是低获利部门,但是非常有潜力。当资源分配时,高获利的部门总是得到较多的资源,甚至领导者为了公司的安全,也会放较多的资源在既有的高获利成熟部门。你怎么看?答:近期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也有讨论到这类历史悠久公司的问题,这种老字号的公司认为,“我赚了钱,我想要用赚来的钱转投资。”但他们却对于全力投入新的事业迟疑却步。如果是要开始一个新的事业,要让这个新事业成功,就必须用力去做,不能只是小打小闹。你必须要“夸大改变”。这些都会招来抗拒。但如果领导者只是想要保护既有的事业,那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所以你说的没错,他们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把资源分配到低获利、但有潜力的部门,所以新的大事业老是出不来。如果领导者本身不愿意去改变,那什么都不用说了。改变不是从下而上(bottom-up)的,改变是从上而下(changeoccurstop-down)的。问:所以改变要从领导者的意愿开始。答:我再给你一个更好的例子。有次,我去伦敦的一家保险公司开会,他们的执行长不在,十分钟后他才出现。我问他:“你跑到哪里去了?”他说:“我刚刚跟我的‘师父’在一起。”我很讶异的说:“你是执行长,谁会是你的‘师父’?”他回答:“是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她每天早上7点到9点教我两个小时关于网络的东西。
本文标题:人才是策略的第一个步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