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
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引言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继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之后,在2003年12月份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人才强国战略。坚持靠科技、靠法制、靠人才来兴国、治国和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把人才的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也使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完善。那么今天我想围绕着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这一个主题主要讲三个大的问题。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个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历史背景。2003年12月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这在我党执政以后还是第一次。中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是有它的背景的,这些背景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一些分析。1.1、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历史发展正在走向以人为本。那么在农业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是土地和体力。那么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是设备和资金,那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人的创新能力看作是人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所以在农业时代人们看重的是体力,在传统的工业时代人们更看重得是设备和资金,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在经济增长当中,人的知识贡献的底柱在日益上升。世界经和组织的成员国有一个统计资料,在这些成员国当中他们的经济增长65%以上是来自于人的知识的贡献。第二个特征,产业结构日趋智能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将会成为朝阳产业。在信息产业当中对于人的知识、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产业工人日趋智力化和脑力化,蓝领工人、体力工人的比重在下降,而白领工人、智力工人和脑力工人的比重在上升,这三大特征都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会逐渐确立起来。社会历史发展有一条规律,那就是历史越往前追溯,人以外的因素在社会当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在原始社会,人与外的动物世界、自然界、自然灾害等等等等,对人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大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知识、人的科学家还有科学知识的力量在发展中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改造自然界的力量也在增强,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人自身当中的知识,那些智力,那些技能,那些创新精神,那些创新能力将在社会发展当中日益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历史发展是越来越走向关注人本身。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上海APEC的一个会上讲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我想这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背景,从社会历史大的背景当中加以认识,加以分析。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二个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才做保证。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讲一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这么一个背景。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双重关系。第一重关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第二层关系人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的。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我们先看第一层关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追求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么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么一个目标,离不开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小康社会是靠人来建设,是靠人来推动,是靠人来实现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状况,也会影响着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状况。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是要靠全面发展的人,或者是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逐步地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中,有一个现象是必然要出现的。什么现象呢,当我们的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之后,就有一个进一步如何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反过来,当人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的时候,也有一个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方式来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作为主题,全面发展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是离不开全面发展的人来建设的,这是第一层关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还有第二层关系,人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在1978年我们国家迈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那个时候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还要带动社会全面的发展。但当时历史现实的必然性我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是比较注重经济增长的。虽然没有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相对比较看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创造人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这个任务看的是非常重的。当然在操作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片面化的倾向,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跑资金,跑项目,跑设备,办一些资源消耗性的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这么一种发展观应该说功不可没,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因为那一部分发展观有一个理论的基础,往往把生产力主要看作是一种物的方面的增长,产值、利润、指标都是这些东西,把生产力当中人的方面反而给忽略了。这么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付出哪些代价呢?归纳起来有三种代价,第一种代价叫做环境污染,天没有原来的蓝了,云没有原来的白了,水没有原来的清了,空气没有原来清新了,我们饭桌多了很多…。第二种代价叫做生态失去平衡,第三种代价是一手硬,有些地方一手软了,这三种代价必须要加以消除,把它限制到最低的限度,不然的话会诋毁我们发展的成果。虽然发展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而且有些发展往往是通过付出代价和扬弃代价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个寻求发展的再生之路,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发展限制到最低的限度。根据我们实践当中的经验教训,根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观的代价呢,我们又提出了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应该说社会全面进步这么一个目标的提出,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从今天来看我们的生产力应该说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应该说越来越强,人的生活水平应该说越来越高,社会也不断地在全面的进步,而且社会的流动性也在加强,如果说以前我们主要还是解决我们口袋的问题的话,以前我们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口袋是空的,要解决口袋问题的话,现在要求我们要解决脑袋的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人自身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过去还追求人的生存的话,生存问题、温饱问题的话,解决人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话,现在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过去过于注重关注人以外的物质世界的话,那么现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转向不断地关注人自身精神的世界。所以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与时俱进的,由过去的经济发展到社会全面进步然后还要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它必须要靠全面发展的人,或者是靠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发展的人才来保证,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二个背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加以分析。1.3、中国国情的要求第三个背景我还是想从我们中国国情入手来加以分析。我们中国国情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人口多,有13亿人口,人口多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面对。把人口多这个问题解决好得话,人口的包袱就会变成人口的财富,人口的阻力就可以变成人口的动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可以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如何解决人口多的问题呢?十六大报告提出一个思想和观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也把这个内容提出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个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我们过去的辞典当中是看不到,一个新范畴、新概念的提出就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方法来解决、来分析,需要提供新的理论,把这些理论变成指导我们决策的指导思想。我们过去讲到道德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等,为唯没有讲到能力建设。其实这个能力建设是相当突出的,那么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的呢?怎样展开人力资源建设的呢?这个问题我在后边还要加以详细分析。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人力资源、人力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发觉每个人自身当中的潜能,人的潜能是相当大的。西方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的研究、实证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东方人只发挥自己潜能的10%,还有90%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不管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但这个结论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确确实实有很大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我们的机制,由于我们的环境,由于我们的制度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在某种意义上压抑着人的潜能的发挥。比如说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有这些的说法,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武大郎开店不希望别人能力比我强,个子比我高,所以人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没有充分发挥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包括这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应该通过各种科学的测评的手段对每个人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测评,发现人才,发现人的能力,我觉得这也是能力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内容。当人才被发现了,能力也测评出来了,下边我们要考虑如何使用能力,使用人才,有一个能力配置的问题,有一个人才资源配置的问题,所以能力建设第三个就包括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能力的配置。第四个内容还要包括什么呢,不断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培育人的能力。这些内容包括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的一个内涵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这些人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第二个转化要把人力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这个转化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具有劳动力的人要具备专业的技能,第二具备劳动力的人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想这是人才能源具备的两个核心要素。只有实现这两个转化,我们才能把13亿人口的包袱变成财富,把阻力变成动力。十五大的报告就讲了一个观点,有效的开发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事关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从中国这个人口多国情角度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1.4、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四个背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大量的历史,大量的事实和现象证明这么一个道理,当今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是人才的较量,当今国际的竞争实际上是实力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实力较量没有商量,谁的实力大谁就是赢家,人才较量更没有商量,所以当今世界你看一看,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在人才竞争的帷幕已经拉开,人才大战的帷幕已经拉开。现在西方发展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一些欠发展国家的人才不少给挖走了,吸引走了,如果说在我们以前是一种自然资源竞争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很看重自然资源的竞争,掠夺别的国家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那么今天很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更看重的是战略的资源,第一个资源那就是人才资源。所以在今天时代主要是拼人才,而不是拼设备、拼资金。我想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意味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必须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通过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理解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包括这几个内容,一个是核心技术,一个是核心产品,一个是核心制度,一个是核心精神,再一个核心人才。这五个方面共同来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的竞争力,在这五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所以核心人才是我们提高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个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四个背景,从国际竞争加以分析。1.5、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最后一个背景是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为了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里有一个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来发生转换,我们在过去有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思维方式呢,就是往往从历史的必然性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来论证中国共
本文标题: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