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新人教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南北朝北朝民歌北齐西魏北周十六国北朝南朝梁齐东晋西晋北魏东魏宋陈分裂割据战乱不休民族混杂三国一、淝水之战东晋前秦形势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骄傲自大,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人心浮动;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意义: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站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译文: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因其别依鲜卑山,所以称为鲜卑。问题:这段史料介绍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嘎仙河嘎仙洞代国·平城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汉族鲜卑生产方式农耕生活方式定居政治生活统一大帝国皇帝专制集权制度文化生活先进游牧不断迁徙部落联盟相对落后2.入主中原的挑战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登国(386——395年)初,太祖散诸部落(解散部落),始同为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其后……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魏书》游牧文明农耕文明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迁都平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魏书》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资治通鉴》定都,确立统治中心;仿照汉族建立官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思考问题: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鲜卑进一步作了哪些调整?“(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北魏统治集团强迫汉、氐、羌、匈奴等族人民充当步兵,打仗时令他们冲在前面,鲜卑骑兵督阵在后,常有被骑兵践踏而死者。尖锐的民族矛盾尖锐的阶级矛盾史料信息反映了什么矛盾?从道武占中山到孝文改制的90年中,记载于史册的各族人民起义,超过70余次,遍及整个北方各地。——杜世铎《北魏史》3.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姓名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卒年公元467~499年民族鲜卑族出生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影响最大的人祖母冯太后(汉族)特长诗赋、史书传记、诸子百家喜爱人物孔子、比干、周文王等深受汉文化影响15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受露田(种庄稼不栽树的土地)40亩,妇女受露田20亩;男子每人还可以受桑田(栽桑、枣、榆树的土地)20亩,作为世业(可以世代传承),不宜栽种桑树的地区,男子给麻田10亩,妇女5亩。——《魏书》(1)实行均田制485年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问题设计: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2)迁都洛阳494年百万以上人口西周营建洛邑。从东周起,经东汉、曹魏、西晋诸朝前后数百年,洛阳一直是京城所在。换言之,洛阳是汉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问题设计:为何迁都洛阳?武士陶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北魏孝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佛时的场景浮雕风帽、鲜卑帽假钟(3)禁胡服495年北魏元怀墓志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讳怀,字宣义。河南洛阳乘轩里人。显祖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父也。思考:北魏元怀墓志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改汉姓、改籍贯、采用汉族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黄学寅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汉人胡化云冈第十窟菩萨坐于束腰圆凳之上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思考问题:两幅图片说明当时人们的着装有什么特点?汉族人的服装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5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