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时空脉络专题概览-3-时空脉络专题概览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整体感知(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1)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2)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机遇-4-时空脉络专题概览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主旨归纳古代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点一-6-123456789101.(2019课标全国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清代租佃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形式。从题干材料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地主脱离了农业生产,土地通过租佃方式由佃农耕种,仅剩余少量的自耕农,所以从总体上说,乾隆时期江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生产关系中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利润的分配,故排除A、B两项;农业商品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上,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7-123456789102.(2018课标全国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而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了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县,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8-123456789103.(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9-123456789104.(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故排除A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0-123456789105.(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比例达到74.1%,这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这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11-123456789106.(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从图片信息看,有多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劳作的情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片反映了集体耕作状况,却无从判断土地性质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项。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12-12345678910名师点评课标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拓展挖掘教材之外的知识,以补充完善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以农事图为载体(汉画像石),考查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点——汉代庄园经济。考点一-13-123456789107.(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4-123456789108.(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项错误;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农业收益的增加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农业收益增加,会刺激土地兼并,导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5-123456789109.(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A项正确。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C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16-12345678910.(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是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10考点一-17-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课标全国Ⅲ,27乾隆年间土地租佃现象(清代租佃经济的发展)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常借助文字、图表和图片等多种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命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非选择题常纵向联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结构调整、横向联系西方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跨越2018年课标全国Ⅰ,26外地雇工(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课标全国Ⅱ,25高额的人头税(西汉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课标全国Ⅲ,24铁器分布(战国以前社会发展情况)2017年课标全国Ⅱ,26喝茶习俗变化(经济重心南移)课标全国Ⅲ,26唐代土地占有情况(自耕农经济盛行)2016年课标全国Ⅰ,25汉代农事图(庄园经济)课标全国Ⅱ,26主户和客户(宋代土地政策调整)2015年课标全国Ⅰ,24农耕之利(小农经济形成)课标全国Ⅰ,26民间崇拜(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课标全国Ⅱ,26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技术进步)考点一-18-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②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3)主要影响①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②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考点一-19-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考点一-20-2.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变革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