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考点一-2-考点一-3-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考点一-4-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民主制度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③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考点一-5-2.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社会主义建设起步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②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1953—1956年,国家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一-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1)外交事业①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②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④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为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⑤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考点一-7-(2)人民教育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育。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①《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②《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考点一-8-二、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探索的成功与失误(1)成功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②1959—196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2)探索失误①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都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考点一-9-2.外交突破(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科教文化成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期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②“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考点一-10-12345671.《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是一种特例。材料中“特殊”“特例”是指《共同纲领》()A.起到宪法性作用B.不是由全国人大制定C.体现了多党合作D.是一个纲领性文件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共同纲领》是1949年颁布的,由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条件还未成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11-12345672.(2019广西桂林模拟)1956年,周恩来指出:“在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高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共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对1956年制定的过高的生产计划进行反思,说明中共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故选D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对1956年过高生产计划的反思,未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状况,因而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一五”计划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核心,且材料内容主要是对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未协调发展进行反思,排除C项。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12-12345673.(2019广西南宁模拟)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向毛泽东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毛泽东表示可以试验。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农村、贵州40%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B.国家调节失衡的工农业比重C.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D.国家的调整政策得到长期坚持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反映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困难的背景下的“包产到户”探索,反映了在严峻经济形势下对政策进行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工业、农业的比例问题,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调整政策得到长期坚持,排除D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3-12345674.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的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受万隆会议的影响B.我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中苏关系严重恶化D.我国开始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同,中国对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明显受万隆会议的影响,故A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不是指亚非发展中国家,故B项错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1955年后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非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我国开始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14-1234567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先突破空间技术领域,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是在20世纪()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5-12345676.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D.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1971年”“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即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的影响,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6-1234567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4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年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摘编自《英国的议会改革》考点一-17-1234567材料二到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3年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1954年下半年,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1954年召开》考点一-18-1234567(1)根据材料一,归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普选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条件。参考答案(1)成果:工人的选举权逐步得到保证;平均代表制原则基本实现;妇女的选举权限制逐步被放宽。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2)国内:政治上,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政权已经稳定,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上,土地改革完成,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考前必看 第3部分 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