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3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教学目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仁政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很尽了心啦。河内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再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遇荒年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段参考译文第一段内容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我)民不加少(邻国)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说明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交接,(兵士)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就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去笑话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第二段参考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第二段内容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1)设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2)举逃兵两种情况(3)反问,诱王否定自己的观点(4)结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的葬埋死的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第三段参考译文第三段内容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第四段参考译文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第四段内容养民富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并且把人杀死,还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第五段参考译文第五段内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爱民除暴政对比比喻以民为本保民、富民养民、教民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问题探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小结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3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