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节城镇化2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3知识清单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___________向城镇地区集聚和_____________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乡村人口2.城镇化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乡村地区4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_________增长。(2)提高_______利用效率。(3)改善_______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__________和谐。经济资源城乡社会5知识清单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时间特征水平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极低,发展缓慢2%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___________13.3%(1900年)20世纪以来,尤其________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_____54.3%(2016年)加速发展二战迅速上升62.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___,水平____,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___________衰落。(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___,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城镇化总体水平____。3.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____”形曲线。A为______阶段,B为_______阶段,C为________阶段。早高中心区晚低S初期中期后期7【温馨提示】“S”形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正常发展过程的规律,借助该曲线有助于诠释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镇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可能有时呈现很大的变化。8知识清单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有利影响(1)改变人们的生产、______________。(2)给区域______________带来巨大活力。2.不利影响(1)自然_______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2)社会问题:交通拥挤、______________、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环境住房紧张9知识清单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原因(1)大城市人口_______________。(2)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不断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高度密集102.具体应用(1)城市日常生活:(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____________、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数据管理11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12郊区城市化: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13“城市病”14任务清单一世界城镇化进程情境探究[情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时,在空间上也逐步形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历史性共存这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5[探究](1)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一阶段?(2)我国的城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差异?(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的何种特点?提示(1)处于中期阶段。(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的特点。16素养凝练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17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18(2)空间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且发展不平衡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9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0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图解联系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21素养应用(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城镇化是一切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镇化则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西方有一句俚语说:“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西方大都市,基本都摆脱了过去城镇化带来的诸多弊端,逆城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22(1)在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2)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23提示(1)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2)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24任务清单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情境探究[情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但北京的高峰拥堵和雾霾仍是“痛点”。25[探究](1)北京市的绿化面积上升对和谐宜居指数的影响是什么?(2)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多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是什么?(3)如何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示(1)绿化面积上升会提升和谐宜居指数。(2)大气污染严重。(3)合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网,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26素养凝练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27(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28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29【归纳总结】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30素养应用(人地协调观)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镇化中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镇化问题的漫画。31(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2)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提示(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等。(2)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本文标题: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