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6T 710-2013 绿色食品 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DB36/T710—201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鱼病的检查与诊断..................................................................14鱼病预防..........................................................................35鱼病治疗..........................................................................5DB36/T710—20131绿色食品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淡水鱼养殖鱼病的检查与诊断、鱼病预防和鱼病治疗。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652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471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755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842绿色食品鱼SC1003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火疫苗注射规程SC/T7014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SC/T7103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SC/T7201.1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1部分:通用技术SC/T7201.2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2部分:柱状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7201.3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3部分:嗜水气单胞菌及豚鼠气单胞菌肠炎病诊断方法SC/T7201.4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5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5部分:白皮假单胞菌白皮病诊断方法3鱼病的检查与诊断3.1现场调查3.1.1池塘状况主要调查掌握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底泥状况:——底质状况,了解鱼池是否渗漏水、底泥的厚度以及清塘消毒等情况;——水质情况,现场测量记录鱼池的水温、水色、透明度等物理指标,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检测pH、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氧、COD、硬度等化学指标;——当怀疑有污染时,及时报告渔业主管部门启动渔业污染调查,或联系环保部门测定有关指标。3.1.2管理情况——调查掌握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与养殖密度;——了解苗种的来源与质量规格;DB36/T710—20132——池塘水质管理方式(水源、换水次数与数量、增氧机开启时间与次数);——池塘敌害生物的发生情况;——饲料和鱼药等投入品的品种、质量、来源及使用情况。3.1.3病鱼症状病鱼症状是诊断鱼病的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在活动、体色和吃食等方面。健康鱼常群游,游动灵活;病鱼一般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活动缓慢。应调查了解如下病鱼症状:——是否具健康鱼体固有的体色和光泽,体态是否刀称,有无畸形,鳞片是否紧密;——是否集群活动,游动是否活泼,有无异常的游动姿势等;——观察是否有鱼不吃食或吃食很少;——了解池塘中鱼类的发病情况,记录病鱼的死亡时间、种类、大小和数量。3.2鱼病问诊鱼病问诊通过询问养殖者,了解饲养管理情况、病鱼症状、以往发病史和处理情况等,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或为下一步寻找发病原因,确定鱼体检查与病原体检测提供依据。3.3鱼病检查3.3.1检查方法鱼病的检查采用鱼体目检和显微镜镜检。一般选取具有典型症状或行为异常的濒死病鱼或刚死不久的新鲜病鱼来检查,也可池塘中随机取样检查。3.3.2检查步骤将捞出的濒死病鱼或刚死不久的病鱼放在鱼盘或白瓷盘中,由外到内解剖检查,部位主要有体表(鳞片、鳍条)、鳃、消化道、肝(胰)脏等。3.3.3目检3.3.3.1体表体表体表检查先肉眼观察其外体表颜色、光洁度,主要对头部、吻、鳞片、鳍条进行仔细观察,看是否有大型病原生物。3.3.3.2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腔及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大型寄生虫,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或有腐烂现象。有丝状细菌、镰刀菌、聚缩虫以及重金属等感染或污染,鳃呈黑色;弧菌病鳃初为灰白色转为浅黄色或枯黄色、浅褐色,以后逐渐转暗,变为黑色或黑褐色。3.3.3.3内脏内脏检查以肠道为主,将病鱼一边的肠壁剪开(勿伤心脏),先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应仔细观察各内脏的外表,看是否正常,昀后用剪刀把咽喉部的前肠和肛门部位的后肠肠道剪断,取出内脏,置于白瓷盘中,把肝、脾、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把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成前、中、后3段,置于盘内。把肠道中的食物、粪便除去,仔细观察肠道中是否有吸虫、绦虫等。肠壁DB36/T710—20133上是否有粘孢子虫胞囊或球虫,若有则会在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溃烂等。3.3.4镜检3.3.4.1镜检方法肉眼观察后即可做成湿片观察,方法是刮取少量附着物或取小块病变组织,放入已滴加蒸馏水的载坡片上,盖上洁净的盖玻片,置于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先低倍观察,然后高倍观察,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3.3.4.2鳃取少量鳃丝做成湿片镜检,可检出细菌、霉菌和共生性或寄生性原虫等。3.3.4.3消化道剪开腹部,用摄子将胃肠取出,剖取胃、中肠、后肠、直肠,刮取少量肠液,做成湿片镜检或可发现吸虫、线虫和绦虫的幼虫,昀后将胃、肠做成压片镜捡。3.3.4.4肝(胰)脏取出消化道的同时,将肝(胰)脏分开,肉眼观察其颜色、有无病变。肝脏白浊症的肝(胰)脏,呈白浊不透明,或有黑色素沉积、质软。弧菌或病毒感染,肝(胰)脏乳白色或粉红色、红色。取小块组织做成压片或切片镜检,可能检出细菌或病毒包涵体。3.4病原体检测按GB/T18652、SC/T7014、SC/T7201.1~7201.5规定执行。3.5鱼病诊断依据鱼体检查、病原体检测、饵料分析和水质测定结果,结合现场调查与问诊情况,经综合分析,作出诊断。3.6处方开据根据诊断结果,由持有执业兽医资格证的渔医开具鱼药处方,制定治疗方案。3.7用药治疗与回诊按渔医开具的处方用药治疗,渔医对治疗结果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回诊。4鱼病预防4.1渔场选址和设计4.1.1场址选择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源,水源地环境符合NY/T391规定,水质符合GB11607规定。4.1.2渔场设计DB36/T710—20134在设计进、排水系统(进水渠道及排水沟)时,应使每池有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病原经由水源进入另一池塘。4.2池塘清整与消毒4.2.1池塘清整鱼种池经并塘或成鱼出塘以后,排干池水,清除污泥。修整边坡,清除池边杂草。阳光暴晒一周。4.2.2池塘消毒干池清塘,每667m2用生石灰50kg~60kg。排干塘水后,在塘底挖掘几个小潭(或用木捅等),把生石灰放入其中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刀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一般清塘后7d~8d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放鱼。带水清塘,每667m2用生石灰130kg~150kg,通常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乳化后全池遍洒。无论干池清塘还是带水清塘,在放鱼前均应放鱼试水以确定生石灰毒性是否消失。4.3鱼种4.3.1鱼种操作在进行鱼种的拉网、运输、投放等操作时要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4.3.2检疫购买经检疫合格的鱼种,检疫标准执行SC/T7103。4.3.3免疫鱼类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应注射疫苗。或在发病季节,提前饲喂添加了鱼用免疫增强剂的饵料。4.3.4鱼体消毒用3%~5%的氯化钠水溶液或3mg/L的聚维酮碘水溶液浸洗。消毒的时间,视水温高低、鱼的忍耐情况酌定,约5min~10min左右。期间应注意观察鱼体状况。4.4养殖管理4.4.1一般要求每天定期巡塘,掌握鱼情、水情;适时投喂饵料、开启增氧机;及时清除死鱼、残饵;落实药物预防与消毒措施等。4.4.2水质检测主要检测水体中的溶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4.4.3饲料投喂投喂符合NY/T471的优质饲料。做好“四定”投饵(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固定不变,而应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环境和水质的变化而变化)。——定质投喂是指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和有营养,质量要好,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DB36/T710—20135——定量投喂是指每次投饵的数量要均刀适当,一般以1h~2h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如果有吃剩的残饵,应及时捞掉,防止水质变坏;——定位投喂是指投饵要有固定的食场,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食台或食场)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又容易检查鱼吃食情况;——定时投喂是指投饵要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密养流水池投饵的原则是“少吃多餐”,即投饵次数要多,每次的投饵量要少;鱼种池投饲次数以每日4次以上为宜;长至10g左右,每日投饲两次即可;无胃鱼的投饲次数与投饲时间应适当增加。4.4.4消毒措施4.4.4.1植物性饵料消毒如水草可用1mg/L~3mg/L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min~2min(陆生植物可不必进行消毒处理)。4.4.4.2工具消毒一般网具、工具可用1‰过氧乙酸溶液或3mg/L~5mg/L二氧化氯溶液浸洗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4.4.4.3食场消毒每天清洗食场。每隔1周~2周,在鱼类吃食以后,食场用3mg/L~5mg/L二氧化氯泼洒消毒1次。4.4.4.4药物预防主要有生石灰、硫酸亚铁、氯化钠、二氧化氯等渔药和多糖类、中草药物类鱼用免疫调节剂,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参照NY/T755。4.4.4.5体外药物预防根据池塘水体和使用剂量,计算出用药量,进行全池泼洒或局部浸洗。4.4.4.6体内药物预防一般采用口服法,将渔药或鱼用免疫增强剂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4.4.4.7药物预防周期在鱼病流行季节,每20d~30d进行药物预防,或饲喂添加了鱼用免疫调节剂的饵料。5鱼病治疗5.1草鱼出血病(病毒性鱼病)5.1.1病原体水生呼肠孤病毒。5.1.2症状按其症状主要可分为3个类型: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肠炎型。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DB36/T710—20136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5.1.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通常疾病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中旬,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昀适流行水温为20℃~28℃。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cm~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健康鱼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率到疾病发生需7d~10d。5.1.4治疗方法渔药使用参照NY/T755,主要方法有:——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0.3mg/L水体;——注射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方法参照SC1003;——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mg/L~2.5mg/L水体;——水深1m,每667m2用金银花75g、菊花75g、大黄375g、黄柏225
本文标题:DB36T 710-2013 绿色食品 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3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