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新优化 第五部分 九上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课件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第六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一、延续文化血脉1.中华文化的由来。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华。2.中华文化的组成和特点。(1)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第五课第六课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第五课第六课6.文化自信及其来源。(1)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第五课第六课知识拓展文化自信十九大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五课第六课7.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做法。(1)必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2)做法: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知识拓展树立文化自信之《经典咏流传》《经典咏流传》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第五课第六课8.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9.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第五课第六课知识拓展中华传统美德及表现奉献精神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爱国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高志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昂扬锐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政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气概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第五课第六课10.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11.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3)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第五课第六课二、凝聚价值追求1.民族精神有何重要性?(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3)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第五课第六课知识拓展中国精神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哪些特点?(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五课第六课4.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1)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2)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第五课第六课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哪些表现?(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6.高扬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做?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第五课第六课7.什么是价值观?(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2)许多价值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如善良、正直、诚信,但不同领域、不同的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第五课第六课8.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第五课第六课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0.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第五课第六课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一、正视发展挑战1.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危害。(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五课第六课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2)影响: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第五课第六课3.认识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1)目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3)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就是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五课第六课重点释疑计划生育国策的调整与完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否定计划生育国策,而是针对当下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作出的调整,是对基本国策的完善和发展。4.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危机的表现。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第五课第六课5.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1)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第五课第六课6.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影响。(1)现状: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2)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第五课第六课7.如何面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3)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第五课第六课二、共筑生命家园1.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3)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第五课第六课2.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本文标题: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新优化 第五部分 九上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