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1.了解作者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3.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领悟作者暗含于悲叹中的人生眷恋和热爱。4.品味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体会文章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点;学习事、景、情、理相结合的写法。兰亭集序学习目标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①琅()玡()②癸()丑③会()稽()④禊()事⑤激湍()⑥流觞()⑦骋()怀⑧悟()言⑨放浪形骸()⑩趣()舍万殊⑪若合一契()⑫临文嗟()悼()⑬彭殇()Lángyáguǐkuàijīxìtuānshāngchěngwùháiqūqìjiēdàoshāng二、阅读思考1.兰亭聚会的缘由是什么?这次聚会有哪些特点?2.第3段中,作者想到了哪两种人?共同点是什么?3.第4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生死观?4.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作品简介《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作家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学习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写作背景《晋书•王羲之传》说:“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聚会,便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聚会源于“修禊(xì)”这一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zhuó),祓(fú)除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祓除不祥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兰亭之会就是如此。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41人。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作诗的规矩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序。兰亭诗无论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魏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之学,仿佛看破生死名利,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则表述了不同于老庄思想的人生观。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知识卡片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属书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资料链接“流觞曲水”的习俗“流觞曲水”之俗,溯其源流,得从夏历三月上巳这一古老节日说起。上巳,是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朝,已有于水滨祓禊之俗。朝廷会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涉及了当时郑国的人们每逢三月上巳日便手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习俗。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被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人们将上巳节正式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流觞曲水”是从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坐在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流觞曲水”。课文探究1.第二段中突出了哪个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乐”字。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之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2.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可兰亭集会却达到了“四者兼并”的境界,作者直呼“信可乐也”。请根据第1、2两段概述这“四者”的内容。①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②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赏心: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视听皆娱。④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3.第3段引用“古人云”,点明情感由“乐”而“痛”的变化。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人生的快乐有限。快乐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成为历史。人的生命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4.联系时代背景和上文,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魏晋政治恐怖,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之学,逃避现实,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陶醉于一时的快乐满足。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灭。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都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这表明作者希望当时的文人们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5.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生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深入探究1.如何理解作者的俯仰之“痛”与深沉之“悲”?“悲”和“痛”有何不同?痛在:①个体生命感情随外物而生变(情随事迁)。世间人虽有不同,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不作他想;但当自己对已有之物感到厌倦(所之既倦)时,就会心生感慨,痛苦顿生。②个体生命无论长短最终都会消灭(终期于尽)。个体生命有长有短,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无论长短,最终都是不可抗拒地走到生命尽头。从结局来看,的确令人痛苦。悲在:由个体生命之痛上升为人类同感生死之悲(兴感一契)。作者“悲”古人,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极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他们询问古今,发出悲叹。“痛”与“悲”的区别:“痛”是个体的,是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悲”是人类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作者在“痛”感个体的人是情感多变的、命有尽头后,忽然想起了古往今来的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无常,自然想到后来者难免也会有同感,那么这就是整个人类群体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的终极悲哀。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①前来聚会的人很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文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二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4.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不突兀。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5.本文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中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已经发生变化,但仍免不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④议论。第3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表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有终的感慨,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最后一段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叙述了作序的原因。这种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现手法,使文章真切自然,极富情致和理趣。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王羲之传(节选)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选自《晋书》,有删改)1.对下列加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骨鲠称骨鲠:性情耿直B.谓羲之当候己候:看望C.而羲之竟不顾顾:到,拜访D.司徒导之从子也从子:小儿子答案:D解析:从子:侄子。2.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断句。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答案: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解析:先找出名词,再根据句子语法关系断句。“会稽”作为宾语,因此“以”前断;“羲之”作“代”的主语,其前断;“遂”是连词,其前断;“述”为“代”的宾语,其后断。3.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5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