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采薇》。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巧用叠音词等形式特点。3.领悟这两首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诗经》两首学习目标重点1.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2.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氓》:①氓之蚩()蚩②匪我愆()期③将()子无怒④尔卜尔筮()⑤其黄而陨()⑥徂()尔⑦汤()汤⑧咥()其笑矣《采薇》:⑨犭严()狁()⑩靡盬()⑪孔疚()⑫小人所腓()⑬骙()骙⑭象弭()⑮雨()雪霏霏chīqiānɡqiānshìyǔncúshānɡxìxiǎnyǔngǔjiùféikuímǐyù二、阅读思考1.按表达方式分,《氓》是首什么诗?用第几人称叙事?运用了什么手法?2.简要概括《氓》这首诗的情节。3.找出《氓》中婚前婚后女主人公的举动,分析这些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4.找出《氓》中婚前婚后男主人公的举动,分析这些举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5.《采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6.《采薇》共六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7.《采薇》前三章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作品简介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艺术特点: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常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加强抒情效果。文学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名句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写作背景《氓》: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依附地位。女性的婚姻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这是造成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就反映了当时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带来的巨大伤害。《采薇》:《诗经》中,“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小部分,是在周王室衰微到周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采薇》大约作于周宣王时。周代北方的狁部族十分强悍,经常骚扰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边和命令将士出兵攻打狁的记载。《采薇》应是西周后期戍边将士在归家途中唱的歌。资料链接《诗经》中的“国风”《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5国风,共160篇。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主要内容有: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达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如《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③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④表现爱情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周南·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直白,真挚动人。“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杨柳”的“折柳赠别”之意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诗经》中“杨柳依依”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文化因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含有“春常在”的祝愿。课文探究1.《氓》中,在漫长的等待中,女主人公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点?答案:“乘”“望”两个动词,写出她的焦急和期盼;“不见”“泣涕涟涟”,写出她的失望和伤心;“既见”“载笑载言”,写出她的欣喜和激动。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的女子率真、痴情的形象特点。《氓》2.《氓》的第三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情感?答案:本章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桑树起兴,以“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以桑葚比喻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桑葚而快乐的斑鸠。桑葚是酸甜的,斑鸠多食则易昏醉;爱情是美好的,人过于迷恋则易上当受骗。女子从失败的爱情中得出慨叹,告诫后人:女子不要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上一章有什么内在联系?有何作用?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上一章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鲜明对比,以枯黄凋零的桑叶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暗示了女子容貌的变化,也暗示了女子在家中吃了不少苦,婚姻生活并不幸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4.女子婚后的生活状态显示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女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叙述了多年为妇的辛苦,任劳任怨的苦楚,表现了女子勤劳、任劳任怨、专情的性格。男子——“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表现了男子不体谅人、易躁易怒、三心二意的性格。5.“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情节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娘家兄弟不但不同情,反而讥笑,这更增加了女子的痛苦。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6.结合第一、四章,分析三写“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答案:当初“送子涉淇”,订下婚期,女主人公温柔善良,淇水见证了他们恋爱时的欢乐时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身为弃妇,淇水勾起了她对心酸往事的回忆,女主人公伤心、怨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怨愤与痛苦应该有个尽头。女主人公经过痛苦的回忆后开始反省,变得坚强起来。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用薇菜冒出地面交代时间是春天。也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粮食不继,士兵只好采薇菜充饥。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状。《采薇》2.薇菜由“作”而“柔”而“刚”,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答案: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作”“柔”“刚”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沉重。3.“采薇”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①“采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凄凉的戍边境况,是士兵艰苦生活的写照。“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食不继,士兵只好以它充饥。②“采薇”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描写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生活的漫长。③诗歌以“采薇”起兴,兴中兼赋,描写了戍边士卒的生活景况,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4.《采薇》中的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答案:《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着家乡,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情感,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犭严狁袭扰才使得自己有家不得归、不得安居,因此,他对犭严狁满怀怨恨之情,而对自己的阵营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体现在第四、五章里。5.戍卒走上了回家的路,为什么伤悲、哀愁呢?请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可能是他想到了漫长的征戍生活的辛苦;②可能是几十年的征战已使得物是人非,家中的亲人不知是否还在,“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使他伤悲、哀愁;③可能是归途的艰辛,大雪漫天飞,道路泥泞,又渴又饿,所以伤悲、哀愁。内容小结深入探究1.《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①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打骂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暴躁的品性。②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打骂她,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氓》2.《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①人物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抒发了感情。②结婚前后对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3.《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作用: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浓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4.“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①彰显了情节的发展。《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5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