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本章整合一二三四一、不同地区灾情的大小分析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即灾情大小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不同区域由于自然地理背景,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和水文条件等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的差异,及人文地理背景,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承灾体的差异导致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判断不同地区灾情大小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二三四例题1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试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一二三四解析:第(1)题,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第(2)题,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环境要素的变化,同样的洪灾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防灾、抗灾能力增强,伤亡人数减少;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受灾损失增大。答案:(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一二三四二、洪涝灾害形成条件分析思路在区域图中,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一般可采用以下三步。1.根据气候看降水由图示区域位置或其他条件判断出该区域气候类型,进而判定降水特征,是全年分配均匀还是季节分配相对集中。2.根据地形看汇水等高线稀疏,地势低平地区易积水,排水不畅。3.根据水系看排水如果水系排水条件好,则不易形成洪灾。一二三四例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2年6月28日以来,安徽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平均降雨量73毫米,前期旱情已解除。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上旬主雨带仍位于淮河以北,部分地区有大雨到暴雨。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一二三四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一二三四(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第(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答案:(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一二三四三、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举例效果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开受灾高风险区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一二三四例题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一二三四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一二三四四、如何评价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有自然灾害的剧烈程度,受灾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抗灾减灾基础等,分析思路如下。自然灾害损失程度大小总体上要从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两方面分析评价。1.绝对损失(1)含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合计数。(2)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相反情况则低。2.相对损失(1)含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分别与总人口、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2)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相对损失低;相反情况则高。一二三四例题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强大海啸。材料二:2011年3月14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东京时间),某报记者进入了此次震灾中心区的仙台市。中心城区青叶区呈现一派整洁有序的情景,仅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连玻璃都没有破裂,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损。而且,当记者到达时公共设施已恢复供电,很难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域的仙台市。随后,记者驱车来到了仙台市临海的若林区,与城区的井然有序相比,这里的景象恍若隔世。沿途时见一些民宅楼宇的墙体被撕开条条裂缝,有的楼体甚至已经倾斜,残垣碎瓦铺了一地,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一二三四材料三:日本简图。(1)导致材料二中一个城市两个地区“天壤之别”的致灾因子分别是什么?(2)日本做了哪些努力减小了本次地震的灾情?一二三四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青叶区位于市中心,主要受地震本身影响,破坏程度小;而若林区临海,受地震引起的海啸破坏程度较大。第(2)题,日本处于地震频发地带,在抗震防震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较强的防范意识,房屋抗震强度高,国家对地震的预警机制先进完善等。答案:(1)中心城区(青叶区):地震;临海区(若林区):海啸和地震。(2)海啸发生前的预警;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强,使人们在地震中受损程度降低;加固房屋,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ZHISHIWANGLUO知识网络HEXINGUIMA核心归纳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本章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8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