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2)清朝军机处(c);(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4)清朝的边疆政策(c)。考试要求:内容索引核心考点深化讲重点扣真题命题视角聚焦寻考向找立意课时跟踪训练练规范练速度主干知识夯实理主干通考点主干知识夯实一、内阁制度的形成——(b)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皇帝为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六部加强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皇权与其处理政务的助手权力之间的矛盾。明朝废丞相之后,丞相不存在了,但皇帝仍需要处理政务的助手,例如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所以这一矛盾实际仍然存在。微点拨二、军机处的设立——(c)1.设立: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3.特点(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办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4)政治决策明显。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雍正中枢机构皇帝旨意封闭性君主专制制度军机处是个“三无机构”(无法定权力、无办事制度、无行政界限),更没有领百官、定国策之权,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但因受皇帝召见,承旨拟写,奉旨办事,而成为位居内阁、六部之上的国家中枢机构。微点拨三、清朝的边疆政策——(c)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1)设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理藩院4.作用(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核心考点深化考点一明代君权对相权的完胜1.废除丞相制的战略考量与实质史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解读古时未有丞相;历史上多有丞相专权;废丞相可以更方便处理政务。这是废除丞相的理由。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2.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1.(2013·浙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直通高考√解析根据“罢丞相……朝廷总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2.(2015·10月浙江,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制度:内阁制度。作用:强化君主专制。考点二清代君主专制强化1.清军机处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2.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3.辩证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2018·11月浙江选考,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直通高考[抓题眼]“诸臣”“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可推知为清代密折制。[找错点]通政司始设于明代,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A项不符合题意;枢密院属于军事管理机构,C项错误;军机处与“诸臣”范围不相符,D项错误。4.(2015·6月浙江)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雍正年间”“始设”是题眼所在,隐含特定的时空知识。兵部继承于前朝,枢密院源于宋代,内阁源于明代,均与“始设”不符,由此排除A、B、C三项。√观点1史官制度规范了权力的运行材料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权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起到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新观点·新材料·新问题问题:你如何理解史官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答案一方面服务于王权利益,另一方面又对王权及国家权力的运行起了规范作用;同时也对官员的行为自律、道德修养起了促进作用。观点2乡绅——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创举材料乡绅是明清时期地方自治的一个特殊群体。乡绅也被称为士绅、绅士、绅等,是官民之间的中介,也是弥补古代“官治”不足的重要力量。乡绅在基层自治中发挥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作为乡里的代表与官府沟通,向官府表达民意。史料记载,清末时期,华北泥井镇屠户拒绝交税,并与政府派出的收税人展开了抗税斗争,屠户罢市,最终造成无肉可买的局面。在此情形下,当地士绅出面干涉,并最终和政府达成协议。其次,乡绅的作用还表现在乡里教化、社会福利救济、社会公共事业的创建、基层矛盾调解等方面。例如,清代官府批准的义葬、育婴堂等福利救济组织的经费和管理通常由士绅承担。在很多地方,士绅还负责修建管理常平仓,平时稳定农产品价格,灾荒时期救济灾民。问题:乡绅在古代中国基层治理中有何定位?答案与官府沟通,向官府表达民意;教化乡里,创建社会公共事业;调解基层矛盾等,是中国特色的自我管理的形式。观点3户籍、宗族是明清基层控制的途径材料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宗族有族规,这个族规就是法律。在古代,宗族法也是一种法律,也是国家认同的。宗族还通过祭祀、族谱和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使整个家族形成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社会里,宗族才能形成一套能够自我运行的机制,并在基层社会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明清控制基层的制度设计有哪些?答案编制严密的户籍制度;建立里甲基层管理系统;重视宗族、乡约的管理功能等。命题视角聚焦(2018·滨江选考命题交流)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视角1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解析材料批判的是利用单一原因就随意得出结论的现象,因此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应是其真实的意图,故答案为C。1234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视角2明朝内阁权力强化的深层原因√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不断加强。12345(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视角3明代决策制度化的加强√12345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视角4清代边疆政策强化家国认同意识12345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视角5史料价值与分类√12345课时跟踪训练1.“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一、选择题√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条件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12345678910111213142.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