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基本考点[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往之女家()(2)或败奔()(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释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往之女家”意思是“到了你的家”,“女”是通假字,同“汝”,你。此为课内学过的知识,比较简单;第(2)题“或败奔”的“或”是古今异义词,联系我们学过的《马说》中“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可知其在这里表示“有时”;第(3)题“同敞危坐不去”中“去”联系《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知“去”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第(4)题“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联系成语“适逢其会”可知“适”是“恰逢”的意思。【答案】(1)同“汝”,你(2)有时(3)离开(4)恰逢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助词,的/代词,指所借书籍;B项,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语气;C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D项,副词,实在,确实。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本句中的关键词“以是”是“因此”之意,“服”是“敬服,佩服”之意,抓住重点词的解释,连词成句即可。【答案】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就刃”的意思是“靠近刀刃”引申为“就义”;“颜色”的意思是“脸色”。最后连词成句即可。【答案】经过了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同敞被捕后,不投降、不偷生,囚禁时坦然自处,就义时面不改色,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乙参考译文]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风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乘马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状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逃跑,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瞿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瞿式耜。瞿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瞿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点亮烛火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技法精讲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答题思路】首先,对教材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1.课内迁移法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2019·盐城]“或败奔”中的“或”,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可知“或”是“有时”的意思。“同敞危坐不去”中的“去”,可联系《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可知“去”是“离开”的意思。2.组词法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2019·盐城]“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可组词“适逢”,可知“适”,有“适逢、恰巧”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用组词法,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3.语境推测法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亮的尊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应该翻译成“看望、拜访”,表达对诸葛亮的尊重。【注意】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以结合组词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考点二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思路】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的,再以此推断另一个的用法。【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掌握的扎实,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查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考点三文言断句【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需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下面的技巧准确断句。此类题目一般以主观题出现,要求考生在一组句群中来划分句子间的停顿。1.借助“问”“曰”“云”“谓”“言”等表示“说”和“对话”的词语,这些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例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解析]“问”和“答曰”是明显表示“问答”的词语标志。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例句]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解析]此句中,名词“生”作主语,在其前断开;“京师”、第二个“余”作宾语,在其后断开。3.借助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文言虚词往往是辨明句读的主要标志。(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盍”等前面可断句。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呜呼”等,前后均可断开。(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耳”“焉”等后面可断开。(3)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一些虚词作为指示代词时,如“之”“焉”等,也可帮助断句。[例句][2019·连云港]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关注虚词“也”,“也”一般构成判断句或用在句末。除此外,本句还需要关注“可……不可……”句式以及名词“将军”。4.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骈句特点断句。(1)特殊句式。如:“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2)固定结构。如:“有所”“无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然则”等。(3)骈句特点。如:对偶句、排比句等。【小贴士】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句首发语词“夫”“盖”“其”“然”“则”“然则”“岂”“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凡”“且”“请”等虚词前要断开“……者也”“……也”“……者”“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所谓……也”“非惟……抑亦……”“如……何”“可得……欤”“为……所……”“受……于……”句尾语气词“也”“哉”“乎”“耳”“焉”“耶”“矣”“之”“而已”等词,一般可在其后面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要在其前或后断开其他虚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考点四翻译句子【答题思路】1.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1)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3)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2.明确选句的特点(1)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翻译方法例句译文保留——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年号、时间词、人名、地名不用翻译)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官职名不用翻译)①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远调巴陵郡做知州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续表)翻译方法例句译文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侍候守卫的大臣在朝中不敢懈怠(续表)翻译方法例句译文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去处理②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续表)翻译方法例句译文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①省略主语:(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②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③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其)具言所闻①(我)如今即将离朝出征,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衰竭了③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
本文标题:(盐城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1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