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知识框架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语点拨列强入侵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1.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2.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历史解释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1.太平天国运动(1)起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①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②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二、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2.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经过①建立政党: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②武昌起义: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③成立共和国: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④颁布宪法:1912年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一语点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方案,开始探索政治民主化的道路。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1)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2)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历史解释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两面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1)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妥协的一面。(2)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2)高潮: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三、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一语点拨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1.特点: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认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历史解释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特点及认识1.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四、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一语点拨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国共两党分合的结果表明两党分则两伤,合则两利。(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历史解释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史 专题五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3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