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全真模拟卷01(原卷板)
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考生须知:1.模拟卷参照《2020年浙江温州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试卷结构制作.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为150分(包含卷面分5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一.积累(19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文化是民族的根,积diàn(______)着久远的岁月旅痕,她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pǔ(______)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飘散在书法chún(______)美的墨香中,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中……我们在文化的xūn(______)陶中变得厚重而雅致.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3)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倚东风,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5)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6)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7)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寓意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C.“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谥号文忠.D.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乡试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二.阅读(56分)(一)名著阅读(7分)4.根据内容填空.(3分)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____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而且增加勇气”的老师是______;简·爱曾经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学识,都要归功于_____的教育.”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中国共产党人是否真是一些饥饿的土匪而已?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疑惑,冒险进入“红色中国”.经过实地采访调查后,他得出结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力量,是我在中国十年来所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二)文学作品阅读(17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6.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分)7.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2分)(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8.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9.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6分)(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分)说经典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③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袖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1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11.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3分)1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13.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4分)(四)古诗阅读(5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14.诗中体现诗人什么情感?(2分)15.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五)文言文阅读(13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
本文标题:全真模拟卷01(原卷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4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