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课件
高考生物(课标Ⅱ生物专用)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1种群与群落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全国Ⅰ,6,6分)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异养生物细菌甲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图示曲线a变化规律知,在培养到23h之前,细菌数量以较大的速率增长,说明此阶段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在刚开始培养时及培养基更换后,细菌的生存环境理想,在较短时间内,种群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素养解读本题借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对试题中设置的细菌连续培养模式的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中的结果分析要素的考查。2.(2018课标全国Ⅰ,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素养解读本题借助种群数量特征,通过实例分析考查生命观念。规律方法影响种群密度因素分析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均影响种群密度,如食物、天敌、空间、气候、传染病及种群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3.(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数量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应用。由图可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而后减小,当增长率减小至0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即达到了S型增长的K值;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使该种群维持在较高的增长率,故选择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仍可以保持较大的增长率,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借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曲线,通过实例分析考查科学思维。4.(2017课标全国Ⅲ,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而样方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错误。由于该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且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素养解读本题借助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通过方案分析考查科学探究。审题方法抓住题中“个体数量较少”这一关键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5.(2016课标全国Ⅱ,5,6分,0.69)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B错误,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素养解读本题借助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通过方案设计考查科学探究。知识归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直接计数法和估算法。前者适用于个体数较少时,后者适用于个体数较多时。估算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6.(2015课标全国Ⅰ,4,6分,0.919)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借助对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通过基础判断的方式考查生命观念。7.(2019课标全国Ⅲ,31,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固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由于受到营养物质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的菌种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增长最快。(2)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种群的K值大小由其生存的环境决定。若将该菌生存的液体培养基的量减少,其K值减小。若增加该菌的接种量,其K值不变,但到达K值的时间减少。素养解读本题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载体,考查考生基于所给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易错警示K值的易错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最大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8.(2017课标全国Ⅱ,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数量、种间关系及种群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要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综合考虑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药物灭鼠后,除了药物直接引起死亡率升高之外,还可能是某些因素引起迁出率增大,从而使种群数量下降。(3)山鼠的天敌主要是以山鼠作为食物的动物,因此,天敌与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素养解读本题借助种间关系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科学思维。知识拓展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它们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如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等。天敌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9.(2015课标全国Ⅰ,31,10分,0.67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其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关系、标志重捕法及适用范围、能量流动的特点等。(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素养解读本题主要借助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及种群密度调查,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科学思维。易错警示样方法通常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1.(2019江苏单科,14,2分)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
本文标题:(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4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