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化高考地理(江苏省专用)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6江苏单科,13,2分)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A住宅区是城市各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一般占地面积达40%—60%;图示中唯有①符合,故A项正确。审题技巧读图找出各功能区分布位置、范围,比较面积比例。2.(2016江苏单科,14,2分)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答案C图中甲侧有山脉,此处气温应明显低于两侧;同时功能区②应为工业区、③应为商业区,商业区地租最高;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方法技巧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和植被状况等。一般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量少,气温较低。同纬度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陆地气温变率大。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与乡村相比,城市因热岛效应,气温要高一些。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5江苏单科,1,2分)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答案D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是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条件选择D项。4.(2015江苏单科,2,2分)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A本题考查城市功能。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A项正确。易错警示审题马虎,忽视题干中的“都城”这一关键词。5.(2018江苏单科,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Ⅰ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图Ⅰ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庆市17558.87.444.248.4成都市12170.23.943.053.1南京市10503.02.439.258.4材料三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Ⅱ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图Ⅱ(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分)(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5分)(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4分)(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3分)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1)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可知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等。(2)由图Ⅰ可知,目前成渝地区已形成了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级城市、县组成的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大小城市数量众多,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了基础。由表可知,与南京相比,成都与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可知,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等。(4)结合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可知,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通互联。考点二城市化与地域文化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江苏单科,11,2分)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2019江苏单科,12,2分)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C本题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地面硬化对地下水、气温、生物多样性、地表径流等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准确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论证探讨问题。综合思维学科素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地面硬化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明白发展的同时应顺应自然规律。第1题,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1989年、2002年、2015年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比较10~15千米、15~20千米、20~25千米、25~30千米的区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5~20千米区域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也说明该区域内城市化速度最快,B项正确。第2题,不透水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止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位会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地面的硬化使得城市整体空气湿度降低;硬化的地面与绿地相比,增温速度更快,地表气温会升高,故①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C项正确。“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3.(2017江苏单科,11,2分)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答案D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小汽车在出行方式中所占比例大。“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应该是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的年份,读图可知D项正确。4.(2017江苏单科,12,2分)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答案B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读图可知,市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比重增大,小汽车比重先增(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后减(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盛行),该变化主要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双选) 5.(2017江苏单科,21,3分)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答案AD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故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在1985—2004年增多,则A项正确。同理,可计算得出D项正确。6.(2017江苏单科,22,3分)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C本题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图示1985—2004年,企业总数由少到多,增长速度快,应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而2004—2013年,企业数量多,但增长速度变慢,说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故B项正确。另外,图示表示在2004年之前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2004年之后,企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和远郊区,说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即C项正确。易错警示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是指郊区变为城市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向郊区转移,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逆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大城市周围出现卫星城等。“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双选) 7.(2015江苏单科,21,3分)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骑单车出行B.经营手工业作坊C.去速食店就餐D.建大型游乐场答案AB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口、环境、手工业等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答案。A、B项正确。8.(2015江苏单科,22,3分)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答案BD由大山村“慢城”前后图对比可以读出:“慢城”后增加了风景区、游客中心、茶园、苗圃等。据此可以推断产业结构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的变化。故选B、D项。9.[2015江苏单科,29(1)(3)(4),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下表)。等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ⅡⅠⅡⅠ人口(万人)2020—5050—100100—300300—500500—1000≥1000材料二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类档,其中特大城市有个。(3分)(2)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4分)(3)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4分)答案(1)232(2)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京沪线沪宁线宁启线(任答1点)长江上海(3)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解析(1)江苏省各省辖市中人口最少的为连云港(110万人),最多的为南京(819万人),即可分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类,继而可细分为3档;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南京、苏州两个。(2)由图中土地价格信息可判断,由南向北地价逐渐降低;高地价带主要在南京、无锡、苏州一线,与铁路线分布一致,南部高地价带又多沿长江分布;苏州、南通距离上海较近而受上海影响最大。(3)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图中苏南地价总体高于苏北,则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同时图中城市人口数量总体上与地价高低呈正相关,则城市人口规模也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劳动密集型、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偏好布局在低地价区域,则地价差异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新布局。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下题。考点一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答案B据图分析可知,2016年与2004年相比,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增大,说明工业功能增强,A项错误;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增大,说明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项正确;乙河以东的地区,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C项错误;乙河以东的地区,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D项错误。1.(20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6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