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姓名:张竹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杨承生20040501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作者:张竹云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薛绍斌.方海平.XUEShao-bin.FANGHai-ping从结盟到不结盟: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发展与创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11)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国际战略地位.但这一外交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弱点.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毅然放弃了结盟外交战略,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从而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2.期刊论文方海平论邓小平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战略的创新-世纪桥2009,(1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外交战略的确立和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毛泽东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基础上,敏锐而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3.期刊论文叶小青.臧宝军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简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6)邓小平不结盟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对外战略的指南.它是邓小平依据时代的变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反思新中国30多年外交得与失以及借鉴世界不结盟运动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它主张中国的外交战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真正的不结盟,以服务于国家自身利益为最高原则,同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在新世纪,中国仍将长期实行不结盟外交战略.4.学位论文韩哲关于新中国外交中结盟问题的研究2007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结盟战略一直为各国政治家所青睐,在理论探讨中也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面临着结盟与否的外交选择。不可否认的是,结盟在增进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必然需要付出成本,所以国家是否结盟,总是要根据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原则来进行权衡。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从结盟走向不结盟的过程,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国家利益重新考量的结果。建国初期与苏联结盟的战略为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但客观上也对中国的其他国家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中苏同盟的实践经历使得中国深刻地感受到结盟的成本,也因此促使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外交战略调整为不结盟。到目前为止,不结盟战略的实施对稳定中国的周边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结盟战略也逐渐显示出某些局限性。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中国的稳定发展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继续实行不结盟战略是否最有利于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成为国内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其中有些人认为应该调整中国的不结盟战略,主张再度实行结盟来维护中国的战略安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新中国在结盟问题上的政策演变,分析其决策动机以及得失,希望能为我国当前的外交战略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文章首先对与结盟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之后文章以新中国外交在结盟问题上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切入点,一方面对新中国于两个不同时期分别选择结盟和不结盟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也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两次战略选择进行了解释,从而形成了一些关于中国是否应该结盟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中国在当前结盟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后认为,中国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既不能完全否定不结盟战略的作用,亦不能马上以结盟的思维来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纯粹的结盟和纯粹的不结盟都不是维护国家利益最有效的手段,中国的外交战略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所以,文章最后提出了考虑准结盟战略作为当前中国外交的选择。5.期刊论文张竹云.王玉辉邓小平不结盟外交战略的现实思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不结盟外交战略主要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孤立、不针对第三方、进行全方位外交.它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中国实行这一外交战略有利于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利于改善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间的国家关系;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往,融入全球化.6.学位论文郄清良小国大外交2005新加坡作为世界上众多微型国家中的一个,却享有他们在国际难以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光耀在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的基础上,将中立、不结盟政策与新加坡的具体国情结合,形成了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新加坡争取世界各主要大国在政治上多边支撑、经济上多边卷入新加坡和东南亚,以美日等资本主义强国为基本依靠力量,立足东盟,或抵制苏联在东南亚的势力扩张,或平衡日益崛起的中国力量以维持各大国在东南亚区域和新加坡的势力均衡。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不但成功的使新加坡与各主要大国建立了联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又有力的抑制了相邻大国的“野心”,从而达到了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和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战略目标。7.期刊论文张竹云试论中国对不结盟战略的新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20(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越来越注重实力外交;北约、日本也积极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世界各国又掀起一轮新的军备竞赛.这一形势的出现表明我国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战略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我国必须调整战略,采取独立自主的准结盟战略,使之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预防性战略选择.8.期刊论文陈彬不屈从、不结盟、不划线、不对抗——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特征探讨-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3(5)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财富.本文从维护主权和尊严--不屈从;独立自主--不结盟;国家利益至上--不划线;和平共处--不对抗,四个方面探讨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9.学位论文王红雨通向大国之路——印度独立以来外交战略的演变2004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中国和印度互相毗邻,自古以来,这两大文明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交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对英属印度实施蒙巴顿方案,按宗教信仰原则实行分治,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于1947年挣脱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从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正式建交后,两国在促进世界和平、维护亚洲新兴国家团结以及反对大国干涉等方面互相支持,并在国内建设上互相合作,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印度不仅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南亚地区的大国,而且是少数几个具有成为世界大国潜力的国家.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印度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比较显著的增长,印度的崛起必将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印度具有跻身世界大国的潜力,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该文旨在从印度独立50年以来外交政策演变发展的角度,以时间跨度为线索,分为50-60年代中、60-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几个阶段,结合印度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进步的情况,对印度大国战略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述.文章共分三章.第一章从尼赫鲁时期外交政策的奠定开始,认为尼赫鲁提出的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是印度独立后几十年来外交政策的基石;第二章分析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时期,他们对尼赫鲁外交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从消极的不结盟到积极的不结盟的过渡问题;第三章论述冷战后印度外交战略的调整,分析了冷战结束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印度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后盾,提出了实力对实力的外交理念,开始了从地区大国到世界大国的努力.在结语部分,文章论述了印度大国战略的潜力与障碍,分析21世纪印度外交的前景,对将来印度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作了逐一论述,并提出了作者对未来中国与印度外交关系的看法.由于作者本人水平所限,加上资料收集范围不足,文章的疏漏在所难免,请各位师长指正.10.期刊论文颜永琦.Yangyongqi从结盟到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背景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2)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逐步调整,到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时此后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一外交战略和政策是着眼于我国国家利益,顺应时代转变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总结以往外交战略乖政策经验教训的产物.正确把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产生背景对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外交战略和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30a840e3-35b1-44c7-9cb0-9e22006e46c6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日
本文标题: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