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名优课件 冀教版
古诗二首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渭城曲【唐】王维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作者简介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写作背景小组交流讨论1、交流本诗的重点字词意思,了解本诗的大致意思。2、你还有什么不会的地方吗?请交流。3、作者要送别的人是谁?那个人要去什么地方?4、了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诗中有哪些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呢?“朝雨”——绵绵细雨说明天气不佳,给离别更增几分忧伤。“柳色新”——柳树充满生机,朋友却要别离,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在与朋友分别时之所以要写景物,也是为了反映诗人当时的心情,我们现在写作文时也常常会用到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借景抒情”。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对《渭城曲》的评价1.本首诗是作者_________在________送别好友_________去_________,其中好友要途经___________。2.“更”字说明了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之情。小练习别董大【唐】高适高适简介高适,河北沧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很不得志。一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写作背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解读诗句一这两句给人之感凄凉空旷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展现出一幅苍凉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于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解读诗句二这两句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昂扬、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景情凄凉悲苦昂扬豪壮劝勉朋友,情谊深厚。这首诗和《渭城曲》一样,都是送别诗,比较一下,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比较与探究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是绝句;这两首诗都先进行情景的描写,再写送别的场面;这两首诗都比较积极旷达,没有哀怨忧愁的凄惨之情。不同之处:诗人的境况不同;朋友出行的景况不同;诗人体现的情感也不同。•《别董大》这首诗从体裁讲是一首____诗,从内容讲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在______送别____。•高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董大又叫董庭兰,之所以叫他董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小练习再见!
本文标题: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名优课件 冀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55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