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兵书研究-从战略观点看《孙子兵法》
兵書究研從戰略觀點看《孫子兵法》中華民國98年2月號 7一、當代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先進很多,在他們的論著中,均有詳盡的介紹,不再贅述。謹就《孫子兵法》中,與當前戰略觀點相通,或具啟發作用與價值者,從戰爭及戰略原理兩方面加以探討,俾供戰爭準備與指導之參考。二、孫子的戰爭原理,散見於《孫子兵法》各篇之中,歸納起來,概有以下各項:慎戰、先知、先計、速勝、全勝、主動、安全、保密等原理。三、孫子生於春秋末期,當時雖然沒有「戰略」名詞,但證之古籍,確有戰略一詞的同義字和戰略思想。而且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古今相通。所以在《孫子兵法》中可以發現足以顯示戰略原理的名言。四、在大戰略方面,主張透過謀略和外交的運用,以削弱並屈服敵人的意志;並以「害」、「業」和「利」三者,作為屈服、役使和歸附諸侯的主要手段。五、孫子認為贏得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乃在心理上要爭取並鞏固人民向心,使人民將國家的政策,看作是自己的主張,並願意為貫徹國家的政策,而不惜任何奮鬥與犧牲,要達到此一目的,在政治措施上必須使人民感到滿意。六、軍事戰略最主要的是建軍、備戰和用兵三者。孫子的軍事戰略原理,至今仍然具有參考的價值。提 要�〉〉〉從戰略觀點看《孫子兵法》作者 備役少將謝台喜8 中華民國98年2月號前 言《孫子兵法》一書係2500年前,我國春秋末期,齊人孫武所撰,獻於吳王闔閭,原簡已佚,今日流傳之孫子十三篇,乃其弟子所抄錄,故篇首冠以「孫子曰」云云哻。《孫子兵法》之流傳,自古亙今,遍及全球,足見此書為世人所重視,其在文化學術之崇高地位,無待贅述。當代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先進很多,在他們的論著中,對孫子的生平、寫作兵法的動機和時代背景,以及對《孫子兵法》的評價與時代價值,均有詳盡的介紹,不再贅述。僅就《孫子兵法》中,與當前戰略觀點相通,或具啟發作用與價值者,從戰爭原理及戰略原理兩方面加以探討,俾供戰爭準備與指導之參考。孫子的戰爭原理孫子的戰爭原理,散見於《孫子兵法》各篇之中,歸納起來,概有以下各項:一、慎戰所謂「慎戰」,就是指非萬不得已,以及經過客觀而正確的分析比較,確實有必勝的把握,否則千萬不可以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孫子〈始計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中的「兵」,就是指戰爭;「道」是指關鍵之所在;「察」是指認真、切實的審查、考慮、研究、分析,以期增大勝算機率。在〈火攻篇〉又說:「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其所強調的就是非萬不得已,以及沒有必勝的把握,千萬不可以冒險發動戰爭。顯示孫子對戰爭的看法和「慎戰」的態度。二、先知孫子〈用間篇〉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特別強調「先知」的重要。又七、野戰用兵的目標選擇,除了要便於發揮統合戰力外,還要考量能壓迫敵人主力決戰而殲滅之為宜。而野戰用兵所希望造成的有利態勢:一是敵方兵力分離,不能相互支援,發揮統合戰力;而我方兵力集中在相互支援距離內,便於發揮統合戰力;二是敵方的補給線受我威脅,甚至有被我截斷之可能,難以維持其持續戰力,而我方補給線絕對安全,能有效維持持續戰力。八、儘管目前科技發展進步到所謂「星際戰爭」階段,但戰爭和戰略原理,仍居於領導的地位,繼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永遠不會被否定。註哻:見唐經武著,《孫子兵法最新解》代序。魏汝霖著,《孫子兵法大全》,頁6。兵書究研從戰略觀點看《孫子兵法》中華民國98年2月號 9說:「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是說明「先知」的手段,在運用間諜。「先知」的目的,在瞭解敵情,但提供作為戰爭決策研究分析的資料,只是敵情一項還是不夠,所以孫子〈謀攻篇〉又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地形篇〉說:「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也就是指除了瞭解敵情外,還需要瞭解自己的狀況、天候、地理形勢等,才是完整的先知。三、先計孫子〈始計篇〉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所謂「廟算」就是指古代在發動戰爭前,國君在奉祀祖先的宗廟,召集文武大臣開會,聽取主管情報和作戰部門的報告,然後研究分析,將敵我雙方具備的條件相互比較,那一方具備的條件多,那一方就能打勝仗;那一方具備的條件少,那一方就不能打勝仗。一項條件都不具備,那就必然打敗仗。與今天的國家安全會議的性質相同。所謂「勝算」,也就是今天所作的「國家情勢判斷」。孫子〈始計篇〉所列舉的敵我雙方相互比較的條件是:「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地熟得。法令熟行。兵眾熟強。士卒熟練。賞罰熟明。」其中「主熟有道」自然能收到「令民與上同意」的效果,得到全體國民的向心和支持,並為國家政策而犧牲奮鬥。其次,「主有道」必然能任用「有能之將」,予以全力支持,不加干預。只有真正有能之將,才能做到「天地得、法令行、兵眾強、士卒練、賞罰明」。當然今天除了孫子所提七個條件外,還要具備「戰爭潛力」、「科技水準」、「有力盟邦」等條件。掌握了勝算條件之後,進一步要研訂剋敵制勝的計畫,並從事各項準備,此足以使我們體會到「先計」的原理。四、速勝孫子〈作戰篇〉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用間篇〉又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根據孫子的計算,當時出動一支十萬人的軍隊,有七十萬家不能從事耕稼,在經濟上損失多麼嚴重,有很多國家是負擔不起的。所以孫子主張,既然發動戰爭,就應在極短時間內贏得勝利。充分顯示孫子的「速勝」原理。五、全勝戰爭是敵對雙方戰力的對拼,戰敗的一方固然損失慘重,戰勝的一方也必將傷亡累累;再加上古代屠城的作風,以致「所過無不殘滅者」哷的野蠻與殘忍。付了日費千金的代價,所贏得的是一片廢墟,實在毫無意義與價值。因此,孫子〈謀攻篇〉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註哷:〈淮陰侯列傳〉《史記》卷92。10 中華民國98年2月號之善者也。」所謂「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就是不必使敵國與軍隊遭受損害,在完整無缺的狀況下,放棄其與我為敵的意志,如此自己當然也不會遭到損害,這是最理想不過的事。所以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顯示了孫子的「全勝」原理。六、主動爭取主動是重要的戰爭原則,孫子也特別強調這一點。且在〈虛實篇〉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敵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在敵人之前到達戰場附近,不但可以先行戰略展開,就有利的態勢;而且還可以作進一步偵察、計畫以及使軍隊獲得休整和加強戰備措施。如果在敵人已完成戰略展開,就有利態勢之後才到達戰場附近,則不可能有餘裕時間完成各項戰備措施。若遭敵立即發動攻擊,則連休整的時間都沒有,將有措手不及之可能。所以善用兵的將帥,都能使敵人追隨我之意志和行動,而絕不追隨敵人的意志和行動,這就是爭取和掌握主動,也是孫子所強調的「主動」原理。七、安全所謂「安全」,包含不被敵人奇襲、破壞、擊敗和保證勝利成功的意義。孫子〈軍形篇〉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九變篇〉又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被敵人奇襲、破壞、擊敗是「自保」;而「先為不可勝」、「藏於九地之下」、「立於不敗之地」、「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均為達成「自保」的要求與作為;保證勝利成功是「全勝」,而「以待敵之可勝」、「動於九天之上」、「不失敵之敗也」均為達成「全勝」要求的措施,這些都顯示孫子的「安全」原理。八、保密如果你的計畫和準備一旦被敵人知道,敵人必然會事先採取對策,其不利的後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能贏得勝利,甚有被敵人擊敗的可能,足見「保密」的重要。所以孫子〈始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在〈虛實篇〉說:「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九地篇〉說:「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用間篇〉又說:「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以上均是孫子強調「保密」的重要和提示應有的措施,也顯示其所倡導的「保密」原理。孫子的戰略原理孫子生於春秋末期,當時雖然沒有「戰略」名詞,但證之古籍,確有戰略一詞的同義字和戰略思想哸。而且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古今相通。所以在《孫子註哸:丁肇強,〈孔子戰略思想探微〉《中華戰略學刊》(臺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74年9月30日)。兵書究研從戰略觀點看《孫子兵法》中華民國98年2月號 11兵法》中可以發現足以顯示戰略原理的名言。謹依「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和「野戰戰略」的層次,分別歸納說明如下。一、大戰略方面灱主張透過謀略和外交的運用,以削弱並屈服敵人的意志;同時爭取盟邦,孤立敵國,使其在大戰略上,陷於兩面甚至多面作戰不利態勢,以有助於我戰爭目的之達成。孫子〈謀攻篇〉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就是在強調這一點。而「伐謀」、「伐交」也是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主要手段。牞主張以「害」、「業」和「利」三者,作為屈服、役使和歸附諸侯的主要手段。諸侯向我屈服、被我役使、向我歸附,則我大戰略的目的就達到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孫子〈九變篇〉說:「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就是在提示這一點。犴孫子強調「先知」,在大戰略原理中也不例外。在〈軍爭篇〉說:「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這個「謀」字應當作「圖謀」解釋,不宜當為「計謀」。瞭解對方的圖謀後,才能投其所好,而可望達成締結彼此滿意的同盟目的;如此,才能維持久遠,才不會中途或決定性關鍵時刻發生變卦。而這裡的「豫」字,含有「喜悅」之意,不宜作「參與」或「預先」解釋。犵孫子對大戰略的運用,非常重視。認為如果不謀求爭取友邦,建立同盟力量;不孤立敵國,削弱敵國力量。不在別的國家,特別是對世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決策階層,培養支持我國的勢力。而企圖擴張自己的意志,以自己一國的軍事力量去壓迫獲得國際支持和援助的敵國,則其後果不但自己國內的國防工業要被敵人摧毀,而且國家的命運也將遭致滅亡!所以孫子〈九地篇〉說:「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即強調運用大戰略的重要。以上四項,都是孫子所強調的大戰略原理,至今仍然具有參考的價值。二、國家戰略方面由於準備戰爭和發動戰爭,是屬於國家戰略階層的權責。所以孫子的國家戰略原理與戰爭原理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亦即孫子的戰爭原理大都適用於國家戰略階層,不再重複說明。灱政治和心理戰略孫子認為贏得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乃在心理上要爭取並鞏固人民向心,使人民將國家的政策,看作是自己的主張,並願意為貫徹國家的政策,而不惜任何奮鬥與犧牲。要達到此一目的,在政治措施上必須使人民感到滿意。孫子〈始計篇〉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就是在強調這個原理。牞經濟戰略茍孫子認為戰爭所需要的費用,必須依據預定的戰爭全程時間,先期籌措儲存,以免匱乏。孫子〈作戰篇〉說:「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用間篇〉又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就是強調這一原理。咷孫子認為將軍隊運輸到遠方作戰,是造成國家貧困的主要原因。運輸到遠方作戰,必須動員人力、獸力和物力,勢必影響人民的生產,所以也使人民陷於貧困。此外,從軍隊動員到集中,到開始機12 中華民
本文标题:兵书研究-从战略观点看《孙子兵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5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