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
《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必修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是金融学后续专业课的前导课,也可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各专业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选修本课程,应先行选修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课内学时64个,计4个学分;非金融学专业课内学时48个,计3个学分。课程主要由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系金融理论教研室承担。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对货币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较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二)教学任务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突出本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让学生学会运用金融学基础理论分析国内外金融热点问题,结合前沿研究成果探究和解剖金融实务,把握金融分析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对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命题,构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金融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宏观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整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意义,知晓微观金融运行与金融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升学生分析、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高素质人材。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课时小计讲课实验实践第一章4(2)2(2)6(4)第二章6(4)6(4)第三章4(4)4(4)第四章2(2)2(2)第五章4(2)4(2)第六章3(2)2(2)5(4)第七章2(2)2(2)第八章3(2)3(2)第九章2(2)2(2)第十章2(2)2(2)4(4)第十一章2(0)2(0)第十二章3(0)3(0)第十三章3(0)3(0)第十四章4(4)4(4)第十五章4(4)4(4)第十六章4(2)2(2)6(4)第十七章2(2)2(2)第十八章2(2)2(2)合计56(40)8(8)64(48)注:括号内为非金融专业课时计划。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本章教学目的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全面理解货币的功能;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掌握中外货币起源的学说,特别是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理解货币的本质。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认识各种货币形式的特点,重点掌握现代货币形式。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了解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重点掌握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了解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二)本章主要内容1.货币在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交换行为,而交换行为逐渐形成了交换制度,物物交换的内在缺陷性要求产生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由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社会价值量的体现物,并作为交换媒介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2.货币在经济金融中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同的经济学派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略有不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为: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和延期支付的标准。而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表述为: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引导和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这是货币首要的也是根本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货币已经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4.从货币起源及本质的描述中至少能对我们有一点启示:最早作为货币的物品与该物品作为非货币的用途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以后用替代物,最后到目前的信用货币形态。依据这样一条线索,货币的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代用货币,到信用货币再到电子货币的发展。货币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金,第二个层次是现金与活期存款,第三个层次现金加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5.货币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种类,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准备制度。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最先的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现代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国家的权威在货币制度中也不断加强。(三)本章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货币的起源与变迁;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制度的类型及特点。2.本章难点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货币层次的划分;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四)本章参考文献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姚遂,《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3.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布鲁斯•坎普,斯科特•弗里曼,《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布鲁斯•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五)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2.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危机性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3.金属货币的贮藏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4.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怎样的影响?5.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起怎样的作用?为何说货币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一)本章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信用、信用的性质和特征、基本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等基本概念,了解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职能作用,把握信用的逻辑演进和现代信用工具的发展状况,认识信用工具的变化的趋势及其对金融信用的影响。(二)本章主要内容1.信用和金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两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产生时间上,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金融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信用得到相当程度发展后才诞生的。2.从本质上说,信用关系就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从本质的描述中,可以概括出信用的四个基本特征: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和风险性。3.社会主义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其本质特征仍然是有借有还和支付利息,并同借贷资本在运动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社会主义信用与资本主义信用有本质区别,即社会主义信用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信用关系,摒弃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及其体现的剥削关系。4.信用形式就是信用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按信用主体划分,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股份公司信用、民间信用和国际信用等。5.信用工具的种类是随着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的不断深化和扩展而不断增加的,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还将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品种的出现。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形成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家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本章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信用的本质和特征;信用形式的逻辑演进;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信用工具的基本概念。2.本章难点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优缺点比较;消费信用在中国的发展;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的比较;金融衍生工具。(四)本章参考文献1.埃德温•H•尼夫:《金融体系:原理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罗斯•莱文:《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了解“资金流量表”及其统计指标。4.《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了解有关“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工业经济”、“金融”、“财政”等方面的内容。5.中国人民银行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五)本章思考题1.信用标的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会带来哪些效应?2.“三重支付、三重归流”的信用运动过程体现了信用与经济之间怎样的关系?3.在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对比中为什么间接信用更具有优势?4.融资者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应注意哪些影响因素?5.信用工具基本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6.为什么说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两面性?7.信用的顺周期特征能否改变?应该实行相机抉择还是单一规则?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一)本章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与资金价格的关系;有关利息与利息率的基本概念;利息的计量方法;利率的表现形式;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利率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二)本章主要内容1.马克思从借贷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开了利息的神秘面纱。这一原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理论,无论何种生产方式下,利息都是利润的一部分。2.利率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量系统。它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由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利率,使其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3.利率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利率水平的决定与变动,在整个利率理论中,利率决定理论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关键环节。4.利率对经济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利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又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三)本章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利息的计算;利率的形式;利率的决定及其作用。2.本章难点利息的本质;利息与货币资金价格的关系以及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如何看待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四)本章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金时网:金融街: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StephenG.Cecchetti: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DeanCroushore:MoneyandBanking,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7.任碧云:《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8.闫素仙:《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五)本章思考题1.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学说与西方经济学中各类报酬理论有何区别?2.收益资本化过程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什么?3.利率传导机制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怎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4.利率风险结构理论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对经济有何指导作用?5.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应该如何设计利率市场化进程?第四章外汇与汇率(一)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外汇的内涵和外延,汇率的涵义、变动方法、汇率指数的计算,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涵义,了解汇率的种类,理解汇率如何决定、变动的影响因素,理解外汇市场的含义,了解外汇交易主体,熟练掌握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等交易方法,了解外汇市场交易的创新以及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变化。(二)本章主要内容1.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并可用于国际结算的信用票据、支付凭证、有价证券以及外币现钞。外汇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前者强调清算国际债权与债务所需的货币的兑换的交易过程,后者强调的是前述过程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以外币计值或表示的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外汇必须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外汇必须具有可*的物质偿付保证。2.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的交换比价。从形式上看,它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见解标价。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
本文标题:《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61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