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基础知识一遍过3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____、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____”思想。佛教道统4(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__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天理5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6(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__”。仁7二、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__________。(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社会责任感三纲五常8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9[教材拓展]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10理学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1三、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张影响陆九渊(南宋)(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________”,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意见”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发明本心12王守仁(明)(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________心学的集大成者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知行合一13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1)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14(2)朱熹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的原因:“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15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16[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7►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18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9[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史料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0(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21[思考](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试答:22(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试答:23【提示】(1)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4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25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不同点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26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相同点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7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29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30(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3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根据材料一“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学家关注社会。第二小问“路径”,根据材料一“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编撰《童蒙须知》”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对儿童的32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得出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得出朱熹的传播对象是士大夫阶层,而王阳明将传播对象发展到普通民众;根据材料二“王阳明的‘致良知,”“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得出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王阳明的认识论是致良33知。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34[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2)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35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1.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它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2.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这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显贫乏、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尤有借鉴的必要。363.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37[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38D[《隋书》所记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392.(2019·南通二模)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A.先秦B.西汉C.两宋D.明清40C[融合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完成儒学价值信仰体系,故选C项;先秦百家争鸣,排除A项;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形成董仲舒儒学,排除B项;明清对理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排除D项。]413.(2019·青岛一模)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42D[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项;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了朱熹“知”的方面,没有提及其“行”的内容,排除C项。]434.(2019·沧州二模)“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44B[根据材料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可知王阳明推崇儒家“良知”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世俗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突出“四书”的地位,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即理也,符合理学的范畴,排除D项。]45儒学新象——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主干整合·厘清史实][教材拓展]历史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46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7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