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考点展示素养链接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培养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群众的文化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想一想2019年7月8日,由西咸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作家走基层”采风创作活动在西咸新区拉开序幕。活动中,采风团成员先后参观西咸新区规划展厅,走访秦汉新城秦咸阳宫遗址,考察秦汉新城新丝路文化公司,参观泾河新城崇文塔、茯茶镇等地,围绕文学创作、文旅融合等内容展开交流。请思考:从文化创新角度看,作家进行采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思考: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答案2:“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串一串【串一串】①社会实践②社会实践③文化不断创新④文化创造⑤重要保证⑥社会实践⑦民族文化⑧社会实践⑨推陈出新⑩博采众长⑪封闭主义⑫历史虚无主义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文化创新的作用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状元笔记](1)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渊源≠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三者不可混为一谈。另外,文化创新的源泉、基础、动力、根源、决定因素、根本目的、根本途径等都指的是社会实践。(2)拓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基本标准,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3.文化创新的主体及要求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状元笔记](1)对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一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其两个指向,一是强调文化创新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二是强调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2)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工作者。①实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并不等于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②文化工作者只是对人民群众分散、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或者是直接依据群众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3)可以结合哲学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方法论来把握这一知识点。命题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2018·江苏卷)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解析: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这表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C项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答案:C[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本题以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迁移知识·提升能力]区分文化创新的七个关键词(1)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3)文化创新的目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6)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7)文化创新的渊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针对训练]2.(2019·连云港期末检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保证B.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C.文化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方向D.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解析: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方向,B、C两项错误。答案:D命题点2文化创新的作用3.(2017·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也有利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②④入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错误;科技创新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答案:C[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伟大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母题变迁·拓展思维]•如果将①修改为“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可入选。•如果将③修改为“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则可入选。[针对训练]4.(2020·贵阳检测)国产大飞机试飞、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高铁技术更新换代、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硕果累累、亮点频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也日益改变着世界看待中国科技的目光。这体现了()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根本保证②服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③科学技术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因素④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①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错误;②④正确,入选。答案:C易错点误认为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易错分析]典例分析材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项“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D项“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错误地理解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选C澄清思维该类题目通常以“把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当成文化创新的源泉,把文化创作者当成文化创新的主体”作为设陷方式,迷惑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有“灵感”,但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考点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全面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角度内容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新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方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状元笔记](1)两条基本途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通过两个“一”、两个“两”把握文化创新的措施。①两个“一”:一个主体,即人民群众;一条根本途径,即社会实践,且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两个“两”:两条基本途径,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角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3)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相对的,都涉及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封闭主义表现为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表现为根本否定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一味地“拿来”。2.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项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区别内涵不同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指的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的重点不同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侧重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3.理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理论依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2)具体要求。①博采众长是不同民族
本文标题: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7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