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题一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1)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____隆重举行。(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________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________、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__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北平临时宪法刘少奇《义勇军进行曲》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长期共存(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依据(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标志(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政治(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________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____________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________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利。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史学新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思考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教材批注微点拨][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构图解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概念阐释]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知识点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________失去了保障。3.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人身自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制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________”的法制建设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为________平反昭雪,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________奠定了重要基础。违法必究刘少奇依法治国(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与民主党派关系: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_______,荣辱与共”的方针。2.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自治法》。3.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肝胆相照民族区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材补遗]新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历史分期历史年代阶段特点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过渡时期改造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知识点三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_______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_______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资本主义(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经过①1982年,中英双方同意通过________途径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①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②为________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外交澳门(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________,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________等方面进行交流。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________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金门经济文化连战[史学新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起伏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与共识是决定两岸关系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制约着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两岸固有的深刻矛盾再度凸显出来,成为两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正因如此,大陆不断呼吁和推动两岸进行政治对话,通过对话,增进双方互信,了解彼此想法,积累和形成共识,最终找到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李逸舟《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方位,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对话》[发现问题]作者主要是指明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作者认为相对于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和平发展而言,两岸政治互信与政治共识明显不足,基础还不够扎实牢靠,明显滞后于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水平。[思考角度]两岸政治难题是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有着种种内外复杂原因,不可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采取务实做法,共同探寻双方都可接受的可行办法。[构图解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信息提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在当今世界政治体系中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轻巧识记]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轻巧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归纳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信息提取: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图示线索]“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一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构建史料一①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②“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②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史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③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④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新中国的民主法制曲折发展①“新中国着手起草《民法典草案》”说明新中国民法建设起步较晚。②说明从历程上看,民法建设因政治、经济原因中断。史料二:反映民主法制发展重新健全③“制定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说明从内容上看,民法建设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④“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民法完善。[学会用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示](1)特点:民事法律建设起步晚;过程较为曲折,时有中断;新时期民法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2)影响因素:起步晚、曲折的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后期完善的原因: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主题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一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①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史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②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写信者期盼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诚挚愿望①“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料二:中国政府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②“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生活方式不变”→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8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