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基础知识一遍过3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苏维埃4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国有化义务劳动制余粮收集制5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73.内容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商品交换粮食税84.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关系和市场作用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商品货币公有制96.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小农经济10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11[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2►探究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13[思考]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读]史料一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合理性。14[试答]“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15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16[解读]由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试答]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目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内容同作用巩固了政权作用18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间接过渡异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19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异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0以家国情怀认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21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22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23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24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6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27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8[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29A[由“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当时苏俄准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当时苏俄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302.(2019·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31C[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的制度,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323.(2019·云南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33D[根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可知,苏俄要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344.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5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有限的退却”,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均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B两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排除D项。]36从“剥夺年代”到“减速脱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年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192237(2)1924年,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斯大林383.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①目的:加强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②成就: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国防1937重工业39(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实行高度集中的。(3)农业政策:推行运动,建立集体农庄。①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②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公有制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40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414.评价(1)积极作用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苏联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反法西斯42(2)严重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牺牲广大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2讲 苏联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