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展示考情索引素养链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019·北京卷[3题,4分]2017·全国卷Ⅰ[1、3题,8分]2017·全国卷Ⅰ[37题,24分]1.综合思维:结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理解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现象的成因。2.人地协调观:通过课外调查和对图表材料的分析,探讨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及成因一、植被与自然带1.自然带的形成:其中③植被是陆地自然带中最显著的标志。2.自然带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④带状分布。[名师归纳]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名师提醒]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规律类型表现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①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每个自然带与②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呈条带状③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④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呈条带状⑤中纬度地区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⑥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的。(2)变化规律: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⑦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知能拓展]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被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被种类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如下图所示: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形成森林植被,主要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在热带、温带,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是两种典型的草原植被类型。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主要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下图示意不同纬度植被类型。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2.该区域植被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由于水分条件差异,植被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2题,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在东西方向上植被类型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有规律的更替,故C正确。答案:1.B2.C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因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域分异,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因此D错误。答案:A读图,完成第4题。4.结合图中信息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答案:C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完成第5题。5.甲山东南坡植被类型比乙山东南坡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A.甲山海拔较乙山高B.甲山降水较乙山少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纬度较乙山高解析:读图可知,与乙山相比,甲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缺少南亚热带季雨林,说明甲山纬度高,乙山纬度低,故选D。答案:D核心点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2017·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热量条件是制约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因素。拍摄时间为2017年3月25日,为春季;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的,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应相同,与居民爱好无关。图表信息: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该城市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绿化隔离带差异很大,杂树为落叶林。第二步:思维流程。第(1)题,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试做答案](1)B(2)A一、水平地带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分布特征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二、垂直地带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垂直地带性规律:概念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典型例子简单图式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2.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如下图所示:三、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地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地形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洋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名师技法]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2019·沂水二模)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完成1~2题。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影响B.A→E→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热量影响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非地带性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沿海到内陆的分异2.图中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可能是()A.终年高温多雨B.具有明显的干湿季C.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少雨D.热带草原带解析:第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影响,读图可知,A→B→C→D自然带的更替源于纬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热量的变化;C、F、G、H自然带分布区热量条件中等,应位于温带地区;从A→E→G→H或从C→F→G→H沿线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大,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引起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这类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第2题,图中A自然带对应区域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其气候特征可能是终年高温多雨,选A。答案:1.D2.A(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完成3~4题。3.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4.甲表示的自然带是()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解析:第3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量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2500~3400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500~3400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1700~2400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北坡海拔2400~3400m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330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答案:3.B4.B(2019·临沂模拟)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5题。5.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东侧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形成东西两侧植被类型不同的气候要素是()A.热量B.光照C.温度D.水分解析: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区域西部地区为河流分水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