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一、明代君权的空前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六部2.设内阁(1)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______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评价:内阁是____________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君主专制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擅权乱政是____________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皇帝授权4.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5.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______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雍正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____________。中枢机构3.特点(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______旨意办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4)决策____________明显。皇帝封闭性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3.措施(1)设____________主管边疆民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__。理藩院改土归流4.作用(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漫画解史】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信息提取:秦朝设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职,而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关。【概念阐释】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和内阁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图解历史】军机处的特点信息提取: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漫画解史】军机处的职能信息提取:清朝军机大臣非固定的中央机构的官职,多为临时差遣性质,没有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教材补遗】1.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同僚之间相互告密的作用。2.“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重点一从“备顾问”到“掌朝政”的明朝内阁明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解读】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又设五军都督府、都察院,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明成祖时,设内阁。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结论】(1)明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这些措施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2)由此可见,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内阁的性质与地位史料一(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史料二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三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2)史料二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度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3)史料三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内阁制的特点。【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试答:(2)依据史料二,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试答:【提示】(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历史追问】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都察院可否监察皇帝?为什么?试答:【提示】不可以。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监察机构听命于皇帝,是为皇权服务的。明朝内阁的职权1.票拟批答: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下来,票拟权逐渐成为内阁参政的重要手段。2.草拟诏敕与封驳:封驳,是指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不恰当,或并不是出自皇帝本人之手,可以封还不接受,或者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拟定,这也就意味着内阁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既是对皇权和司礼监的牵制,也是开明专制的体现。3.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密疏的存在可以增进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一种特权。4.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按定制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5.经筵讲经之职:经筵,即为给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重点二“隐然执政之府”的军机处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解读】图片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二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军机处的特点。(2)史料二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试答:(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试答:【提示】(1)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①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②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提示】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历史追问】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试答:辩证地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研真题·引领航向]一、延伸知识长度1.(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命题点:明代宦官读书识字的演变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2.(2016·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 第4讲 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课件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1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