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33讲汉代儒学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___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儒学二、罢黜百家1.背景(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大一统2.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____________的理论。(2)主张确立儒学的______地位。君权神授独尊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重用儒生。(3)教育上:设立______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太学4.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官方化2.影响: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传播。汉代儒家思想的作用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后世政府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______________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2)影响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③使整个_______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④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儒学经典知识阶层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压抑,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翦伯赞《中国史纲》核心论点:儒学地位独尊,其他派别也让其继续存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对于儒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图解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信息提取: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地位。【知识点拨】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漫画解史】科举制的实质信息提取:科举制将读书人纳入统治者的控制之下。【教材补遗】1.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2.秦汉的官学和私学:秦朝,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倡导官学,私学衰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官学仍然十分发达,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重点王道霸道糅合与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与汉武帝独尊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解读】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比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主张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在被汉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结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史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第一句话强调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第二句话说明董仲舒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教化”和“正法度”的作用。(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最鲜明的特征,是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试答:(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试答:(3)史料三是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试答:【提示】(1)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3)评价: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看法:从本质上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但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看,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历史追问】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试答:【提示】新儒学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辩证评价董仲舒新儒学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思想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研真题·引领航向]一、延伸知识长度1.(2019·高考全国卷Ⅱ·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命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确立的背景解析:选C。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出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就基本结束了,故B项排除。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二、拓宽知识广度2.(2019·高考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解析:选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正确。三、挖掘知识深度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命题点: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4.(2014·高考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2 第33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1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