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32讲百家争鸣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1)经济:井田制崩溃,______________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阶级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_______”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2)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3)教育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礼有教无类3.孟子的思想(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2)提倡“_______”的学说及“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的思想(1)天人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仁政制天命而用之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孔子思想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面。二、其他主要学派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__________思想;“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庄子天道、__________、“齐物”辩证法自然无为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君主集权法治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_____、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非攻【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知识点拨】“仁政”与“仁”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教材补遗】阴阳五行(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重点一国学崭露头角——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史料一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在迷信严重、恐惧超自然物的时代里,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儒家思想的内容及代表史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史料三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孔子思想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保守性。同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2)史料二说明孟子主张君主应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温饱,进而巩固统治基础。(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孔子学说的认识。试答:(2)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试答:【提示】(1)一方面认为孔子学说具有保守性,强调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认为孔子是理性主义者,“敬鬼神而远之”。(2)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试答:【提示】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解读】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认为,君主乃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理万民的。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结论】认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实质(1)历程①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②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夏、商到西周,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而敬天保民的意识。这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③战国时期:臻于成熟。(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1.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认识(1)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2)夏朝,事无巨细,每事必卜,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西周提出“敬德保民”,“德”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体现了农业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古代民本思想和先秦儒学(3)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来保障民生。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观点,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4)明末清初,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2.先秦儒学折射出的社会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重点二多元思想、殊途同归——诸子百家的思想史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班固《汉书·艺文志》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内容史料二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史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史料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史料二是韩非子对法的认识与论述,他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4)史料四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墨家“兼爱”的主张,墨子还提出“尚贤”“尚同”等治国理念。【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百家争鸣”?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试答:(3)根据史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试答:【提示】(1)诸子百家的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2)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3)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 第32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1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