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2最新考纲探究线索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3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4基础梳理自主通关5[教材内案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________以西、日月山以东、____以南、____以北。(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____发育,地表____(流水侵蚀)。太行山脉长城秦岭河谷破碎62.水土流失的危害(1)耕地________,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____。(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________的发生。(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________。土层变薄降低自然灾害地上悬河7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原因表现地理位置特殊从____向山地高原、从______向干旱区、从森林向____、从农业区向______的过渡地带黄土质地特殊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____平原湿润区草原牧业区分散8原因表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____,且多____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夏季暴雨9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2)破坏植物:农业____(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轮荒耕作垦荒10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____________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______综合发展(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________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复垦工作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耕作用地11(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①原则林草、工程与________相结合经济、社会与____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②目的改善________配合当地群众________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耕作措施生态生态环境脱贫致富12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护坡、____。(2)农业技术措施: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________等。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__________技术、科学施肥等。保塬轮作套种喷灌和滴灌13(3)生物措施:地区措施目的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____________地表植被有条件地区大力________,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______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还林还草恢复植树种草有机质14[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类措施之间的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15[教材外案例]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认识荒漠化16[特别提醒]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17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18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9(2)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②人为因素20[特别提醒]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21(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223.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3(3)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24(4)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5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26(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7(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28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29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30(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31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32(2)开发计划与影响33(3)雨林的保护措施34[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35三、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6(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372.湿地资源问题(1)表现38(2)原因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39人为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40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41(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①萎缩原因自然原因:长江上游带来泥沙,造成泥沙沉积人为原因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区域人口压力大,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42(3)湿地保护措施。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43[知识拓展]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次生盐碱化的成因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44次生盐碱化的危害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45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的成因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46石漠化的危害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47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只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才是荒漠化。()2.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大规模采挖虫草会导致荒漠化。()3.山地地区的梯田耕作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4.在西北地区大范围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48二、区域认知——准确连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易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应连线49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与人们的何种努力密切相关?[提示]近年来,为了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人们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了生态调水,其下游地区的断流现象消失,使生态得到了保护。50高频考点互动探究51水土流失的治理[例1](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❶。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较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❷52(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53[思维流程]信息提取❶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措施之一是退耕还林(草)❷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成为“小老头树”的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❸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教材寻因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可以发育森林景观,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气候干旱,发育有草原景观;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54综合判断(1)由信息❷可知“小老头树”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干土层厚,使树木发育不良;气候较为干旱,大风天气多,使其根基不稳,枝叶稀疏(2)由信息❷、❸可知,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树木生长,因此进行植树造林,会减弱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也会导致气候干燥(3)由信息❶、❷、❸可知,在生态建设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55[尝试解答](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56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抓自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1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