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策略研究
1《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惠农小学《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执笔人方华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部分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的根基打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大厦才能巍然屹立,因此,识字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重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对汉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纵观我们的识字教学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在识字教学中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把学生识字当作是教师教字,刻板地遵循着“怎样记――怎样用”的思路硬塞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学生的识字情况,忽视了学情,忽视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及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提升。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课堂上往往是靠单纯的讲解、示范和练习,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汉字的欲望。3.不注重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许多老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字教学生记住,会组词造句,就算万事大吉,然后把它们“束之高阁”,等复习时,再拿出来让学生抄、组词这种缺乏系统的识字教学,导致还生率极高,学不能致用,学有何用?4.缺乏开拓识字资源的意识。汉字是母语,作为母语教学,应广泛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开生活识字的大门,可许多老师往往死捧着一本教科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学得滚瓜滥熟、倒背如流,就是不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在鲜活的、灵动的生活中学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知识。针对上述误区,我们认真深入地学习了各种识字教学实验,通过对各种识字实验的学习、深化,尤其是对教育部“科学教育、科学认读”课题组研究成果的认真解读,使我们深受启发,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明确了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只有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走出一条独特而高效的现代儿童识字的创新之路。2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少,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就必须识字。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1—2年级学生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从新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面对这么大的识字量,再面对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农村学生,学前教育跟不上,有的进校门之前,一个字都不认识,一个学期要让学生认识450个字,这是个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把这450个字放到课堂上进行伟授,被动的让学生机械记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抽象又难以接受,识字教学就失去了实效性,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从而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低年级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生本理论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个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世间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最后动作者。因此,把学生当成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识字教学,就会变得更不潜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给我们课改的教师指出了方向,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就识字而识字,要把一些好的识字方法和识字途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多渠道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因此,我把“多渠道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为识字教学开辟一条阳光大道。此课题的提出具有以下作用:①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与其它许多学科课程合为一个整体,互相沟通,互相促进。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也要走开放识字之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识字活动。学生不是为识字而识字,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搜集、去获取信息,其内容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到许多3学科。它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给语文课注入了活力。学生不仅能多识字,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能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学科强调“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是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汉字与儿童的生活、成长同行,让汉字的习得活动融于儿童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是他们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需要。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还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③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求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习的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认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另外,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识字,扩大了识字量,发展了自主识字的能力。从课堂环境中识字走向生活环境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拓广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环境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生活转变为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生本环境中掌握汉字。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开发学生的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动手,动脑搜集相关资料,交流识字,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际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浅显的儿童故事,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主识字和汉字积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文文化的根基。4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设的研究突破(一)国外研究现状识字教学的改革在国际上,有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是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所创造的识字教学法,也就是从汉字的字义出发,把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进行拆字解义来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具有很大的影响(二)国内研究现状关于识字,早在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对蒙学误字进行改革,改变了传统蒙学的先识字后读书的方法,这是我国识字教学的首次突破。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提出废科举,兴新学,废除读经、讲经,“三、百、千”识字教材被国文教科书取代,识字方法吸取集中识字的教学经验,从看图识字开始,课数多,课文短,边识字边阅读。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制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比较集中地教会儿童认识必要数量的(不超过1500字)常用汉字。1958年,辽宁地区进行了集中识字教改实验,同音识字—基本字带字—形声字归类,两年内认识了2500字。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识字流派如雨后春笋兴起,不下20种。这些方法有特点,但也有单一单调的不足,有的还把识字与学文割裂开来,缺乏科学性。识字教学改革的各大流派,它们各有优势和特点,而且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可行.在1995年8月召开的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较有影响识字教学流派就有16家.200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小学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识字教学各家云集,成果荟萃.其中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字族识字,注音识字都在会上一展风采,在识字教学中都显示各自教学识字法的优势.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合理地运用研究现有的这些方法,而且还要学习前人已有的成果,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方法,进一步提取有益的成分,以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目前流行较广的几种识字教学方法上看,各有所长.注,提实验,以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协调口语与书面语言的关系,重视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弥补学生入学前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由于只重视字音,不重视字形,给错别字丛生留下后患.集中识字强调以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对于学习有口语5基础的文字效果好,而对于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文字,学了不知所云,遗忘率高.归类识字同样是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方块字,由于以词归类,在词意辨析上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学习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词汇,同样有较大的难度.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学习没有语言基础的文字是最佳的选择,但难于体现汉字有字音类聚,字形类聚,字义类推的规律,识字进度较慢。《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识字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要求儿童顺其自然地识字,拓宽识字的渠道,以及围绕着数字活动而渗透着的深厚的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三)、本课题研究的突破1、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着哪些问题①唯书是本现行语文课程过于强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要求认的字教师就教得透;教材中不要求认的字,教师就不教。把学生的识字学习限定在课本上,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远离生活。②唯堂是本过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注重生字的学习,强调死记硬背,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③唯师是本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讲解占的时间长,而学生亲自观察分析,比较识字过程少,学生参与识字的竞争意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2、本课题的突破①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加强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教“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的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②较变观念,扩大识字成果。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内课外认的字都能帮助阅读,都应计入学生识字量;课内识字丢几个,课外识字拣一些。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暂时遗忘,要相信学生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把暂时忘掉的字找回来。③发展语言,推动思维同步发展。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识字,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汉字规律的识字教学体系,有利于语言的快速发展,也必然直接有力地推动思维的同步发展。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一)研究的实践意义:6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些能让学生主动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其有效运作提供参考。2、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有效获得终身学习的经验和策略。3、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因地制宜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二)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探索一些能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识字方法和识字途径,从实践层面上,为多渠道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及其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佐证。五、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一)理论依据: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得出。(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题组设置的主题识字活动,正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搜集、获取信息,其内容开放活泼,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其次,《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提出的“多渠道的识字”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汉字文化(2)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识字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出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我们课题的研究方面完全与之相符合.
本文标题: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