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2.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3.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4.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一、儒学的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不断思考、探索,弘扬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明析概念】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儒学家把关于、的深层思想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2.代表人物:北宋程颐和程颢起突出作用;南宋是集大成者。宇宙自然朱熹3.主张(1)“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法是“”。(2)当个人私欲与准则冲突时,要“,”。4.发展: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的内容;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官方科举考试统治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和明中期的(别号阳明)。2.陆九渊(1)核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方法:“”以求理。王守仁心即理也发明本心3.王守仁(1)核心:“致良知”。(2)认识论:“知行合一”。4.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消极:强调用和名分等级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三纲五常气节、品德【易错提醒】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3.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程朱理学的特点[史料探究]史料: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汪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学生试答:提示:特点:哲学化(思辨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史论升华]宋明理学的地位及影响1.地位: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2.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2)积极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塑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要点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探究]史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史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朱子语类》史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传习录》探究1:根据史料,探究程朱和王守仁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学生试答:提示: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是万物的本原。探究2:程朱和王守仁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学生试答:提示:差别:程朱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强调内心自省。[史论升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不同点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地位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维系专制统治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阅读与思考]谈谈你对理学重义轻利观念的看法。提示:(“重义轻利”思想有着双重影响,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儒学在其发展早期就确立了先义后利的观念。宋明时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思想,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压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理学强调通过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重义”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析与探究]试根据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同异与渊源关系。提示:(1)①材料反映了佛教禅宗的“佛”“法”就在心中、“自心是佛”“本性是佛”的主张。②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③禅宗南派领袖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主张顿悟成佛。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⑤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指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慧能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自我测评]1.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能治国安邦的儒家学说。(2)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逐渐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出现调和之风;为重振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吸纳佛、道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形成新儒学——“理学”;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需要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宋朝借鉴唐亡的教训,推行“重文”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了理学的形成。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提示:相同点: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世人、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同点: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把握“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重视“发明本心”。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儒学的危机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解析:“悬空寺三教殿,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友好”体现出三教合一局面,因此推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答案:B知识点二程朱理学2.(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据题干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符,故D项排除。答案:B知识点三陆王心学3.(2019·浙江东阳中学高二月考)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生活在()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解析: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南宋时期的陆九渊,故答案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4.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解析: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不符合王阳明,A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项错误;D项错在了“完全否定”,排除;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弘扬人性之善,B项正确。答案: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材料二: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材料三:王守仁认为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的什么主张?朱熹提出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主张。答案:(1)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3)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