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目标]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知识梳理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01______________。2.构建方法数学形式典题分析题型一种群增长模型[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答案]D答案[解题分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由于该细菌每20min繁殖一代,则Th后,繁殖3T代。分裂一代后的数量为2m,分裂两代后的数量为m·22,则Th后分裂3T代,因此种群的个体数为m·23T,故选D。解析知识点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应用知识梳理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01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02______________为横坐标,□03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理想时间种群数量(2)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条件:□04__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05______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食物和空间一定倍数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06______________。Nt=N0λta.λ1,种群密度□10______________,为□11______________种群;b.λ1,种群密度□12______________,为□13______________种群;c.λ=1,种群数量□14______________,为□15______________种群。④曲线增大增大减小衰退型不变稳定型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曲线形成原因及曲线分析(2)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④合理确定载畜量草原放牧、鱼的养殖等,最大量不能超□38______________。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如□39______________、食物、□40______________、传染病等。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K值气候天敌(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41______________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波动[问题思考]1.在“S”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型曲线?提示:不是。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答案2.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提示: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食物、栖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提示3.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吗?提示: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在环境不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会导致环境被破坏。提示典题分析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例2]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答案]D答案[解题分析]环境容纳量随温度、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A正确;图示三种温度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相比,19.8℃条件下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在第5天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33.6℃条件下,种群发展到第4天时,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D错误。解析规律总结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题型三种群数量的应用[例3]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动物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答案]D答案[解题分析]据图分析,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d点达到K值,为500左右,所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B正确;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解析规律总结K值、K/2的不同表示方法(1)在“S”型曲线(图1)中,最高点是K值,拐点“b”对应的纵坐标的值为K/2。(2)在增长速率曲线图(图2)中,最高点表示在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t2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3)图3中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的时候,种群增长最快,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图4中出生数等于死亡数时,种群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知识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知识梳理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呈□01______________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02______________、有害代谢产物的□03______________、pH的□04______________,酵母菌数量呈□05______________型增长。“J”消耗积累改变“S”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分析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酵母菌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09______________。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10______________高于□11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下降。先增加再降低死亡率出生率5.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少误差,即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3)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制片时,要先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6)若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重新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菌为宜。(7)由于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故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典题分析题型四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血细胞计数方法[例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A答案[解题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C错误;应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培养液,B错误;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应先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否则酵母菌不在一个平面上,在显微镜下就不能观察到所有细胞,使计数结果偏小,D错误。解析[例5]在用血细胞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大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个,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_个。[答案]2×107答案[解题分析]16×[10/(2×2×0.1×10-3)]×50=2×107(个)。解析课堂小结当堂检测查漏补缺巩固提升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答案B答案解析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解析2.生态学家高斯在0.5mL的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至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体积的限制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个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个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答案C答案解析K值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食物、空间等条件,而培养液容量既是食物条件限制,也是空间条件限制,A正确;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说明375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B正确;不同的生物在相同的环境里,K值不一定相同,C错误;K值受到营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同,D正确。解析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答案D答案解析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天敌以及传染病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为零,B正确;自然条件下,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C正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解析4.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下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答案D答案解析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解析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t3时期后,该鱼
本文标题:2020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482 .html